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臺灣政壇“選前關鍵年”頻打兩岸牌 或揚長或避短

2015年04月15日 07:5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政壇“選前關鍵年”頻打兩岸牌或揚長或避短

  馬英九(右)、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立法院長”王金平(左)在一起。臺灣《聯合報》資料照片

  圖為蔡英文 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中新網4月15日電 綜合報道,2015年對於臺灣政壇而言,是明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的“關鍵之年”。日前,即將成為民進黨提名角逐人選的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兩岸關係維持現狀説”,激起一陣波瀾。其實,自今年初以來,國民黨與民進黨早已都打出了兩岸牌,兩岸議題的角力勢將影響未來臺灣政壇的演變。

  國民黨期望“揚己所長”

  1月,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這位國民黨新“掌門”上任後,于2月進行黨內人事調整,臺灣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高孔廉接任黨主席特別顧問兼該黨大陸事務部主任。

  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張冠華分析,高孔廉對兩岸事務甚為熟稔,與大陸方面互信程度高。任用高孔廉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朱立倫對兩岸關係高度重視,也顯示朱立倫想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決心。

  3月,朱立倫訪問香港出席“臺港論壇”,期間著重闡述了兩岸政策立場。朱立倫除宣示國民黨對“九二共識”是相延續的,更表態願意訪問大陸、出席“國共論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表示,兩岸人民交流往來,包括青年互動,可促進彼此認識與了解,有利兩岸長期和平穩定,一向為當局所重視。

  國民黨發言人楊偉中説,長期以來,國民黨始終在兩岸政策上堅持“和平發展、互利雙贏”基本原則,持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3月接受臺媒專訪,則透露自己任內最後一年想完成的大事,包括談完兩岸貨物貿易協議、完成兩岸(海協海基兩會)互設機構等。

  4月12日,朱立倫表示,目前規劃率團參與5月在上海舉行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國共論壇)。他説,希望處理兩岸青年、文化與經貿交流等問題。

  馬英九鼓勵朱到大陸訪問,希望幫助當局推動兩岸政策。馬英九認為,臺灣未來不管由哪個政黨執政,所面臨的挑戰都是一樣的,即如何穩定臺灣跟大陸的關係,等等。

  國民黨黨政方面頻頻釋放出的兩岸政策立場,與其以往遵循的基本方向相契合。在被外界認為是相對擅長的兩岸政策上,國民黨方面希望“揚己所長”,繼續“有所斬獲”。

  民進黨能否“避己所短”

  2015年初時,民進黨挾著在去年底臺灣地方選舉勝選氣勢,召開了蔡英文重任黨主席以來的第一次“中國事務委員會”會議。

  期間,蔡英文提出“三個有利、三個堅持”的兩岸關係立場,並要求民進黨執政的13個地方縣市建立處理兩岸事務的機制,希望藉由兩岸城市交流的推動,證明民進黨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分析認為,蔡英文依然回避了“九二共識”。

  2月,蔡英文完成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黨內初選登記。她聲言,民進黨對於鞏固“國家主權”是最優先的。有評論稱,這無非是“臺獨”的老調重彈。

  美國在臺協會前執行理事施藍旗日前表示,臺灣民眾在明年“大選”前,有權利知道民進黨會如何處理兩岸關係。對此,蔡英文3月22日表示,希望在複雜國際情勢下,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同時,也能守住臺灣最大利益。

  分析稱,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在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曾遭美方質疑,如今再次挑戰大位,蔡的兩岸政策仍然模糊。

  4月9日,蔡英文又提出了最新的兩岸政策論述。她在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稱,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維持兩岸現狀,即維繫臺海和平及持續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現狀。

  大陸社科院臺研所所長周志懷10日對“中央社”表示,若蔡英文對現狀的解釋是“臺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大陸可以同意。周志懷錶示,對兩岸關係的表述,還是應該“清晰化”,“説清楚、講明白”,不應該還抱持模糊説法。

  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12日指出,蔡英文要作更多的闡述來支援“維持現狀”説。而且,“言”的後面還要有“行”,即要有行動,並讓對方相信己方的誠意。

  民進黨和蔡英文面對壓力,試圖在兩岸政策上進行一定調整,目前所獲反饋不多,未來究竟能否從根本上“避己所短”,還未有確定的答案。

  輿論:兩岸關係不可回避

  對於臺灣未來的發展走向,臺灣輿論注意到,兩岸關係、兩岸政策如何,將是一個不容回避的重要因素。

  臺灣《聯合報》發表評論説,和平比戰爭好,合作比對抗好。承認“九二共識”有這麼困難嗎?是個人面子為重,還是人民福祉利益為輕。要有大開大闔的新思維,才能開創兩岸新局。只是低調冷處理,只為贏得“大選”,意義何在?

  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説,沒有一個清晰的兩岸定位政策,臺灣不可能會有方向,“逃”與“避”的選擇,只是讓臺灣繼續茫然而已。2016年的“大選”,對歷經20年迷航的臺灣來説,應是一個如何正確觀照自己、面對未來的選舉。我們不在乎候選人的性別、年齡、身份、黨籍,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他們的清晰路線。

  臺灣《工商時報》社論表示,以今日兩岸交融之緊密,臺灣經不起“臺獨”動蕩,舍“臺獨”而安,抱“臺獨”則危,其理甚明。

  臺灣《旺報》發文稱,兩岸實力“彼長我消”的趨勢會隨著時間而增強,並且在全球、區域、兩岸和臺灣內部,形成臺灣不能不面對的客觀形勢,任何負責任的政治人物都不能裝聾作啞。

  文章稱,客觀形勢上,時間的籌碼不在臺灣手上,以拖待變只會讓臺灣更加邊緣化,兩岸關係必須務實,不可任性。(完)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