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説《鄉村教師》裏,一位普通的鄉村教師在疾病、貧困纏身的情況下,堅持向孩子們傳授知識,從而拯救了人類的命運。在現實世界中,中國普通的鄉村教師也正在艱苦條件下,為改變鄉村兒童的命運盡力。
記者第一次見到鄉村教師趙磊時,他正在一間破舊的教室裏,守著幾十個山裏娃娃睡午覺。因為宿舍成了D級危房,娃娃們只好趴在課桌上睡覺,而趙磊坐在講臺旁邊,手里正捧著一本書,正靜靜地翻閱。
趙磊工作的地方,是湖南張家界市慈利縣甘堰土家族鄉中心幼兒園,這裡有132個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日常守護這些留守兒童的人,有老師和保育員,一共5人。
湖南慈利縣地處武陵山脈東部邊緣,是少數民族聚居,也是湖南省級貧困縣,是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區。對鄉村教師而言,大山裏的貧困,意味著工資微薄、食宿艱苦、教學資源短缺和基本保障缺失,這一切讓不少教師望而卻步。趙磊,成了甘堰鄉唯一一位35歲以下的幼師。
28歲的趙磊,幾年前從慈利縣教師進修學校畢業。那一年班裏畢業了近40個學生,只有他一個人選擇回到農村幼兒園工作。他沒有編制,沒有醫保,沒有五險一金,每個月工資一千多元。
假如,他想給孩子們上一堂活動課,他得挖空心思找一塊安全的活動場地,因為幼兒園沒有功能室,他得自己加班趕制教具,因為幼兒園連積木都買不起,活動課上起來很吃力,因為老師太少了,對孩子的照顧常常顧此失彼。
甘堰土家族鄉中心學校的校長張春説,目前慈利縣有編制的幼師不超過100人,截至記者採訪時甘堰鄉沒有一位編制幼師。所有的幼師都沒有醫保和五險一金。“招不到人,招到了也留不住。教師進修學校培養的幼師,一屆80多人,到農村幼兒園的幾乎沒有。”張春説。
如果將中國所有的鄉村教師重疊為一個形象,趙磊就是一個縮影,他的境遇是許許多多教師們共同的境遇。
“我有個學生,畢業之後,心懷理想決定回到農村當老師。可是他是整個村裏掙錢最少的人。”湖南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原校長對記者説,為貼補生活,這個鄉村教師只好白天教村民的孩子上課,晚上卻到學生家裏給人家搬磚、蓋房子、幹活掙外快貼補生活,被人家稱為“半邊戶”。
“這樣的生存狀況,白天教娃,晚上給家長打工搬磚頭,哪還有為人師者的職業尊嚴?”這位校長説。
記者走訪湖南省慈利縣、河南省伊川縣、嵩縣、博愛縣、西華縣等地的部分農村小學發現,師資緊缺成為當前部分農村小學面臨的最大困難。
農村小學師資緊缺既表現在“夠編不夠用”,甚至“超編不夠用”的結構性缺乏,也表現在難招、難留可能在未來幾年導致的實質性缺乏。基層教育部門負責人認為,破解這一難題需進一步優化農村小學佈局,不過這一工作也面臨政策、觀念、資金等方面的障礙。
伊川縣鴉嶺鄉杜溝教學點曾經是一所完全小學,最多時有200多名學生,現在這裡共有46名學生,4名老師。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人數最少的四年級只有8個學生,人數最多的一年級有15個學生。
按照教育部農村小學1:22.5的師生比例,這個教學點教師超編1倍。然而,教學點負責人苗俊俊説,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卻是老師缺乏,只有4名老師,只能實行“包班”教學。
“包班”,就是一個人負責一個班級所有的課程。今年58歲的鄉村教師郭書文執教38年,包班38年。
紙房村位於河南嵩縣的一個山坳裏,村裏唯一的小學紙房小學見證了郭書文一家三代。他和兒子還有孫子都是從這個小學走出去的。
“以前是包複式班,就是一教室裏有好幾個年級,都是我一個人來教。”郭書文説,他最多的時候包了一個有4個年級的複式班,一到四年級的所有課程都是他一個人教。
“包班了38年,真的是累了。”郭書文説。記者仔細打量了這位瘦瘦高高的老教師,他臉上有歲月留下的明顯痕跡。
紙房村小學現在還有80多個學生,僅有三個公辦教師。“我們仨都58歲了,再過兩年都要退休了,上年紀了,耳聾眼花了,就在家裏種種地吧。就是不知道我們哥仨走後還有沒有人願意再來這裡。”郭書文的話裏都是擔憂和無奈。
“超編不夠用”的現象在記者走訪的許多農村小學都存在。實際上,包班教學、複式班教學、全能老師、麻雀校等現象並非最近才出現。但記者採訪發現,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往城市轉移,這種現象近年來在一些貧困縣、山區縣有強化趨勢,這又導致這些地方農村小學的教育品質同城區日漸拉大。
春節前,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赴老少邊窮島地區專題調研。“我們切身感受到,鄉村孩子接受教育的落後,根本原因在於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沒有得到應有重視。鄉村教師不計名利地付出、默默無聞地奉獻,卻難以獲得應有的尊重。”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馬德秀説。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4月1日審議通過《鄉村教師支援計劃(2015-2020年)》。馬德秀認為,這一計劃抓住了教育改革的薄弱環節,回應了基層教師的熱切期盼,體現了中央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
她説,《計劃》“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對於解決鄉村教師長期面臨的收入少、地位低、職業吸引力不強、優秀教師留不住等問題具有深遠意義。
“當前,中國有鄉村中小學生4000多萬,背後是280多萬鄉村中小學教師。”馬德秀在今年全國兩會的發言中説,“他們堅守在邊遠貧困地區的鄉中心校和村小、教學點,編織著鄉村孩子的多彩夢想。”
她説,這個本應是最偉大、最美麗的職業群體,卻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和重視,加劇了鄉村的衰落和“空心化”。她認為,貫徹執行《計劃》,關鍵要從最薄弱的老少邊窮地區入手,希望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儘快形成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好局面。
“鄉村教師強,則鄉村教育強。”馬德秀説。(參與采寫:姬少亭、張源培、袁汝婷、史林靜、李亞楠、崔元磊、許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