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關注高房價下“地根之病”:土地出讓兩難待解

時間:2010-02-10 10:43  來源:半月談

  在各地“地王”被屢屢刷新、“麵粉”價格不斷高企之時,市場對“麵包”漲價預期可想而知。儘管國土部門屢次辟謠稱:所謂因供需不平衡引發的“地荒”有被開發商誇大並誤導輿論之嫌,但從全局和長期來看,我國城市土地資源的稀缺是不折不扣的事實。從供應結構看,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用地長期得不到保障,倒是真正處於供應短缺的“地荒”狀態。隨著房價的不斷走高、調控的不斷加碼,“地根”之病也暴露得愈加充分。毋庸置疑,高房價下的“地荒”問題正在倒逼我國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加快改革步伐。

  “地荒”:孰真孰假?

  一直以來,多位房地産“大佬”一再聲稱:企業囤地的原因在於土地管理部門供地不足,“如果加大土地供應,開發商就不會囤地”。但實際上,“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遠沒有那麼嚴重,開發商口中的所謂“地荒”有誤導公眾之嫌。

  據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贠小蘇介紹,截至2009年底,全國房地産開發企業手中已經擁有近300萬畝的土地,可以説已供土地保證今後兩三年房地産開發用地是沒有問題的。另一方面,全國各級土地儲備中心截至去年底,儲備土地22萬公頃以上,增加房地産供地和實施房地産用地調控應該説也完全是有保障的。

  中原地産研究中心曾在2009年8月發佈一項研究報告稱,知名開發商于2003年~2009年上半年間獲得的住宅土地中,“在售”和“售完”的地塊佔43%,剩餘57%的土地尚未形成實際供應,其中27%的土地“待開發”,30%的土地“規劃在建”。

  報告稱,上述數據是由萬科、保利、金地等40家知名開發商6年多來在北京、廣州、深圳等12個重點城市的拿地及開發情況統計而來,統計地塊共計270幅。中原地産研究中心認為,正是大量已出讓的土地沒有轉化為商品住宅而上市,造成了樓市的短期供應緊缺,形成了“地荒”假像。

  來自國土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仍然約有1萬公頃閒置土地,54%左右的閒置土地主要是政府部門原因造成的,包括規劃調整、土地經濟糾紛等導致土地不能按期開發;剩餘46%左右的閒置土地是企業自身原因造成的。

  不過,雖然土地供應短期內遠未到“荒”的地步,但一些城市土地資源的稀缺卻是不爭的事實。比如,有數據顯示,目前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設用地面積已達2500平方公里。不計崇明島120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海近50%已用作建設用地,遠遠高於國際認定的30%的“宜居城市建設用地”比例。上海市規劃部門制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出,上海全市陸域面積利用程度已經很高……城市建設將引起對土地需求的持續增加。由於灘塗圍墾週期長,而且需要鉅額投入,增加土地總量有限,因此,“上海市土地資源的供求矛盾日趨突出”。

  “麵包”貴价與城市供地的“結構性失衡”

  如果把城市住宅比作“麵包”,土地就是“麵粉”。“麵粉”的供應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麵包”的價格,“麵包”貴价的背後,凸顯的是城市土地供應的結構性失衡及我國城市發展定位與關注民生之間的巨大差距。正是由於用於保障民生用地的“標準粉”長期短缺,才造成了民眾迫不得已搶購高價定制限量版的“麵包”,而失衡的城市土地供應結構相當程度上折射出政府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