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結構或成明年經濟工作重點
專家認為,以消費為主導的結構調整將有助於保障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逐季回升,順利地從前低轉入後高。“短期看,在所有計劃作用下,今年明年的經濟增長問題不大。當前更重要的問題是關註明年以後如何保持經濟增長。”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調結構”目前已經成為非常突出、緊迫的問題,這可能成為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要內容。
“調結構”或將獲得更多關注
由於擴大內需的4萬億元投資等所有計劃拉動,加上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長7.7%,目前來看,經濟增長有望在四季度繼續上升,全年“保八”問題不大。
與此同時,宏觀調控運作中的一些疑問日益引起人們關注:4萬億投資是不是“鼓勵”了産能過剩?擴大投資是不是加劇了消費不足?如何協調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關係?
金融危機使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需的缺陷凸顯,內需成為保增長的關鍵。在前三季度GDP增長的7.7%中,投資貢獻了7.3個百分點,消費貢獻了4個百分點,出口拉動是-3.6個百分點。
“目前的經濟增長主要還是大規模政府投資拉動的結果,這個效應是短期效應。在擴大內需的財政擴張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結束後,未來的經濟增長可能面臨挑戰。”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調結構”應該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現在國民經濟已經進入企穩向好的局面,我們應更多地考慮抓住時機調整結構,促使我國經濟盡可能快地從粗放型轉為可持續的集約型狀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接受本報記者郵件採訪時認為,投資、消費和收入分配都應與結構優化相呼應。
實際上,去年底以來,我國一直堅持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有機結合。以4萬億投資為例,資金主要投向了基礎設施、災後重建、新農村建設、安居工程、生態保護、自主創新和科教文衛的硬體設施等七個方面。
“所有這些事項,都是在經濟結構上推進優化的,並且4萬億元投資對消費也有拉動作用,項目投資會有40%左右的比重轉為消費。”賈康認為,在4萬億元投資之外,調整內需結構還應注重合理促進消費,特別是提高低中收入階層的收入水準和消費能力,並通過社保體系建設消除社會成員消費方面的後顧之憂。
結構調整需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
在投資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中的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為優化産業結構,今年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十大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強調淘汰落後産能、堅決抑制部分産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提出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等新興戰略性産業。
今年前三季度,在城鎮固定資産投資中,第一産業投資增長54.8%,第二産業投資增長26.9%,第三産業投資增長38.1%,三次産業協調性增強。
“結構調整最有待突破的地方是如何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建議,市場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應該進一步加強,如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完善市場退出機制等,通過市場競爭淘汰一些不需要的生産能力,從而實現結構優化。
賈康認為,産業視角的調結構,集中到一點就是淘汰落後、過剩的産能和促進升級換代。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更加注重通過經濟手段來調節。
“推進大量的結構優化事項,往往政府只需要給一個導向,再加上經濟手段的規範化設計和運用,比如一系列有針對性、體現産業政策和經濟技術政策的稅收或者支援補助的優惠措施,讓企業在競爭中形成優化配置,通過市場來優勝劣汰,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賈康説。
以消費為主導調整需求結構
中國以往的“調結構”主要著眼于産業結構調整,而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後,需求結構調整的壓力也在加大。
“內需中的消費比重相對不足,是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一個突出表現。”王小魯認為,加強投資控制,淘汰落後産能,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産能過剩,但根本問題還是要解決消費和儲蓄、投資之間比例失調的問題。
“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凸顯出的最大問題是分配結構失衡導致的生産過剩。”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危機之前,中國的産能過剩被巨大的外需增長所掩蓋,危機後外需萎縮,而國內收入分配失衡導致儲蓄率過高、消費率不足,産能過剩矛盾凸顯。
“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是導致消費結構性問題的主要原因。”王小魯建議,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改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包括醫療、教育、居民住房特別是廉租房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務。另一方面,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理順財稅關係,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和自然資源收益分配體制,建立合理的壟斷利潤調節稅和國有企業利潤分紅制度。此外,還需要規範公共資金的管理,提高透明度,強化社會監督。(記者 郭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