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吉林考察。這是7月26日,溫家寶在吉林市街頭臨時停車,與市民親切交談。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
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題:全力保民生,枝葉總關情——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紀實
記者謝登科、劉錚、王茜
下月起,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人員將開始實行績效工資;年底前,607萬關閉破産國企退休人員將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隨著試點的開展,億萬農民將逐步享有國家“老有所養”的基本保障……
百姓利益挂心間,一枝一葉總關情。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在中國經濟仍面臨挑戰的關鍵時期,中央持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情係群眾,溫暖人心,進一步增強了人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越是困難時期,越要高度重視民生
正當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的時候,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氣候”下,作為一個外貿依存度超過60%的開放大國,中國經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遭遇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出口大幅下滑,工業生産明顯回落,消費熱點降溫……
對普通群眾,尤其是低收入群眾生活而言,經濟發展上的困難往往意味著生活壓力的增加,就業、上學、購房、看病等問題更加突出。在金融危機衝擊的困難時刻,關注民生、解決民生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經濟實力,但經濟實力不是唯一的因素,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執政理念的問題,是一個對老百姓的態度問題。
面對困難和複雜的局面,著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老百姓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成為黨中央、國務院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始終堅持的重要原則。
——不論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不能因強調發展經濟而忽視群眾的困難,不能因財政困難而削減民生投入,更不能為了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而漠視群眾利益。
——不管宏觀經濟形勢怎麼變,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讓人民共用的根本宗旨不能變,對民生的投入只能加大不能減少,困難群眾的生活水準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蓋面只能擴大不能縮小。
這是一個承諾,更是一種責任。
中央要求,要確保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用在應對危機最關鍵的地方,用在社會保障等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用在最需要關照的低收入人群身上。
“為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要在於察其疾苦。”深入各地察民情、問冷暖,了解基層實際,解決各種問題,成為中央領導同志的經常性舉動。人民群眾倍感溫暖。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經濟增長,應當而且必須更加著眼於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寧吉喆説,只有讓人民群眾不斷共用發展成果,經濟增長才有持久的動力,社會穩定才有牢固的基礎,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國運所繫;民生所在,黨心所繫,政之所行。困難面前對民生的關注程度,是考驗一個政府是否真正執政為民的“試金石”。不因為嚴峻的經濟形勢而放鬆改善民生,而是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確保人民群眾生活水準不下降,並有新的改善,這是應對當前形勢作出的準確判斷、正確選擇。
抓重點、解難點,迎難而上惠民生彰顯民生情懷
保障和改善民生決不停留在政策和口頭上,而是真正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兌現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上。
約1200萬農民工失崗返鄉、610萬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還有多年累積下來的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當國內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滑時,對於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而言,原本壓力巨大的就業問題更加凸顯,成為黨和政府的頭等大事。
“在這個時候,無論把就業放在怎樣突出的位置都不為過。”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
就業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一頭關係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央旗幟鮮明地提出保增長、保就業、保穩定,把促進就業作為惠民生政策的重中之重。國務院常務會議去年12月專門部署農民工就業,隨後又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今年2月,國務院專門就做好就業工作發出通知。有關部門廣開渠道,出臺了15個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配套政策文件。中央財政預算今年安排就業資金420億元,比去年增長66.7%。6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8月又部署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六項措施。
一系列促進就業的積極政策措施發揮作用,加上經濟形勢的好轉,帶動用工需求釋放,為就業形勢帶來一系列新變化。在南京安德門農民工職業仲介市場,職介經理人嚴兆隆感觸良多:春節時,打了兩百多個電話給老客戶們,都説暫不招工;“五一”剛過,他們卻追著要人。
上個月,22歲的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應屆畢業生季龍棋在經歷了半年的見習後,與見習單位杭州迪安醫學檢驗中心正式簽訂三年的勞動合同。和他一同見習的96名畢業生,有60名被正式留用。“是政府的畢業生見習計劃給了我機會。”季龍棋説。
統計顯示,1至7月份,我國城鎮新增就業666萬人,完成全年目標74%;截至6月底,已有415萬高校畢業生落實去向,就業簽約率為68%,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春節返鄉的農民工95%回到城裏就業。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目前就業局勢基本保持了穩定,好于預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司長于法鳴説。
穩住就業、穩住大局的同時,改善民生還穩中求進,攻堅克難。在國際金融危機強烈衝擊中國經濟的困難時刻,一場醞釀多年、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始終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緊鑼密鼓地向前推進。
去年10月,醫改方案向全社會徵求意見。今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醫改意見和三年實施方案。4月,醫改意見和三年實施方案正式發佈,醫改全面啟動。經初步測算,各級政府三年需要投入8500億元。
截至6月底,基本醫療保障已經覆蓋城鄉超過11億人;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當地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6倍。醫改方案公佈4個月來,中央財政已下達資金716億元;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出臺,使中間環節造成藥價暴漲、醫生亂開大處方等現象有望得到解決……
“醫改有助於改善國民的健康狀況,進而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預期,刺激消費並帶動宏觀經濟的增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部長葛延風説。
不僅就業、醫療事業“亮點不斷”,中央惠民生政策還克服財政減收增支壓力增大等重重困難,在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多個領域同時推進:
保障性住房建設成為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重點之一。截至6月底,中央和地方資金已下達到位近千億元,廉租住房已開工4751萬平方米;
新型養老保險開始惠及農村,社會公平邁出重要一步。今年,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農民60歲以後都將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
義務教育投入進一步加大。全國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借讀費和住宿費,實施了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秋季開學前中央財政下達了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補助170多億元;
“三農”更加受到重視。農村水電路氣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投資將達到3700億元,中央財政安排農業“四項補貼”1230億元……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一條思路,那就是在應對危機中,把拉動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增加就業有機結合,公共資源配置進一步向重點民生領域傾斜。”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説。
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經濟發展將從民生改善中獲得持續動力
1至7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達到十多年來少有的16.9%,逆勢強勁增長,而且出現了農村消費快於城市的可喜局面。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國內消費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生力軍。
由此可以看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僅起到了改善生活、穩定人心、提振信心的作用,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也日漸明顯。但也必須清醒看到,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仍充滿不確定性,國內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正處於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不進則退。而民生領域長期積累的問題更是錯綜複雜,牽涉方方面面,解決起來難度很大,決不能掉以輕心。
國家雖然實施了積極的就業政策,但今年我國城鎮就業依然有1200萬人的缺口;醫改雖然將把所有公民納入基本醫保覆蓋範圍,但保障水準有待提高,公立醫院改革難度更大;義務教育雖然實現了免費,但優質教育資源依然稀缺,高價擇校費等問題難以根除;1.4億農民工雖然在城市就業,但他們的社保依然存在許多問題,生活並沒有融入城市……
在保增長中,中央高度重視民生,但在一些地方,更關心爭投資、上項目,盲目追求GDP增長的現象還存在,而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民生問題重視不夠。
老百姓對看不起病、上不起學、養不起老等問題的擔心,是造成高儲蓄率、低消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使人們切身感受到,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民生問題。
“民生工程是宏偉的系統工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解決好民生問題,既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迫切需要,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而且涉及深層次的利益格局調整。”貴陽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申振東説。
保民生,須著力當前,著眼長遠。現在我們所做的,只是剛剛破題,從根本上建立長效機制任重道遠。
為解決重點民生領域存在的難點,有關部門已經研究確定了下一階段的目標任務和有針對性的安排部署:年底基本醫療保障將覆蓋12億人,30%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年內解決260萬戶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2011年基本解決現有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明年元旦將繼續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表示,要抓緊研究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認真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努力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顯而易見,惠民生政策不會因危機的過去而淡出,而將隨著經濟形勢的向好而進一步得到加強。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更為週到、更為紮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從中得到更多實惠,必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持久、更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