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鐵道部:京滬臥鋪動車組票價有望打折

時間:2009-03-25 12:08  來源:新京報

 

  京滬間昂貴的臥鋪動車組未來可能會打折。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昨日表示,目前下鋪730元、上鋪655元的價格是最高票價,未來有望實行折扣票價。他稱京滬動臥的平均上座率有七成,“並不擔心”。

  昨日(24日)上午舉行的鐵道部新聞發佈會透露,4月1日,全國鐵路將實行2009年列車運作圖,京滬間Z字頭列車全部停開,代之以新型臥鋪動車組。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京滬線途徑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一條通道,選擇在京滬線上全面推行臥鋪動車組具有一定前瞻性。

  “過去,我國鐵路長期運能緊張,大家已經習慣了火車上總是滿滿的,其實在國外,100%的列車上座率非常罕見,大部分都在50%-60%之間,隨著以後大量新型客運專線交付使用,大家應該逐步習慣鐵路的新形勢。”對京滬動臥的上座率,張曙光表示並不擔心,“開行以來,臥鋪車廂的平均上座率有七成,軟座車廂的上座率更高。”而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京滬動臥列車上座率一直不足,一名鐵路內部人士接受採訪時曾透露,定員630人的動臥列車,一般只能售出不到200張票,週末的銷售情況比平日略好。

  至於臥鋪動車組這一新型列車的定價標準,張曙光透露,當初參考了軟臥、機票,以及京津城際列車的票價,綜合製定了這一價格。至於不少乘客反映“票價太貴”,他表示,目前執行的下鋪730元、上鋪655元的價格是最高票價,未來時機合適的時候,有望實行折扣票價,至於折扣是多大,什麼時候實行,他未做進一步透露。

  ■ 運作調整

  下月起全國調整列車運作圖

  新增動車組41對,整體運能提高10.6%

  4月1日,全國鐵路開始實行新的列車運作圖,屆時全國新開行動車組41對,整體運能提高10.6%。鐵道部將時速250公里合武客專、石太客專的開行,視為此次調圖最大的亮點。

  昨日上午,鐵道部官員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自4月1日零時起,全國鐵路開始實行新的列車運作圖。這是繼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面積提速調圖之後,再次對列車運作圖進行較大範圍的調整。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張曙光介紹,與過去相比,全國新增直通旅客列車89對,其中有41對是動車組。這次調整後,全國客運列車總數達1551對,客運能力將增加10.6%以上。

  至於票價問題,張曙光稱鐵道部已經考慮到不同層次旅客的出行需要,部分線路替換下來的普通客車車底,經過必要整治後,將進行跨區域調配,全國也將增開普通旅客列車32對。

  張曙光將兩條時速250公里客運專線的開通運營視為調圖最大的亮點。4月1日起,合武客運專線開通運營,與合寧客運專線一道,構成了長三角與中南區域的最短路徑,開通後開行8對動車組,將大幅壓縮華東到中南的時空距離。同時開通的還有石太客運專線,此線構成連接西部與華北的快捷運輸通道,將開行動車組27對,對拉動其幅射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 售票方式

  2012年解決買票難

  針對廣東省出現的電話售票方式,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張曙光表示,廣東地區運能相對充足,推行電話售票存在特殊性,是否全面推廣“也要取決於整體效果”。但他並未否定售票方式改革的可能性,“無論網路售票還是電話售票,只要能符合實際,我們都會考慮。”

  對於是否會實施買票實名制,張曙光表示,主要是目前條件還不具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實施實名制解決不了一票難求的問題。當前鐵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運力的不足,2012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11萬公里,到那時候就可以基本解決“一票難求”的矛盾,鐵路運輸實現公交化,也就根本不需要實施實名制了。

  ■ 新聞背景

  短途臥鋪票優惠辦法出臺

  近日,鐵道部《關於短途臥鋪票價優惠辦法的通知》提出,列車運作最後一日(含當日運作)6點以後的空閒臥鋪可以執行臥鋪優惠票價。執行期為今年3月15日至6月30日,符合優惠條件的列車,將分200公里以內和200公里至400公里運作區段計算臥鋪優惠票價。其中,200公里內的硬臥優惠票價按照該次列車對應硬座票價的170%計算,軟臥優惠票價按照該次列車對應硬座票價的270%計算;以此類推,200公里至400公里間的硬臥優惠票按照硬座票158%計算;軟臥優惠票按硬座票258%計算。已享受半價臥鋪票的旅客不再享受以上優惠。按照原價計算,此次降價幅度基本保持在20%至50%。(記者 左林)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