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極中山站12月18日電(記者劉奕湛)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在中國人面前不再遙不可及。
擔負著建設中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崑崙站任務的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內陸隊,于18日啟程前往距離中山站1300公里的冰穹A地區,整個車隊有11輛車、43個雪橇,裝載物資625噸,計劃行進20天到達冰穹A。
目前,冰穹A和經線交匯的南極極點、全球溫度最低的南極冰點、地球磁場南極的磁點並稱為南極科考的四大“必爭之點”。中國南極崑崙站的建立將成為繼美國在南極極點建站,原蘇聯在南極冰點建站,法國在南極磁點建站後,人類南極科考史上又一個里程碑,標誌著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研究將實現從南極大陸邊緣向內陸的跨越,是中國從極地科考大國向極地科考強國邁進的關鍵一步。
2008年10月20日,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上海啟程前往南極,開始了中國極地科考史上歷時最長、科考隊員人數最多的一次遠征。此次科考的最核心任務,是在南極內陸冰蓋的冰穹A地區建立一座科考站——崑崙站。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後,中國建立的第三座南極科考站。
冰穹A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海拔4093米,空氣稀薄,年平均溫度接近零下60攝氏度,被學者稱為“不可接近之極”。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領隊、首席科學家楊惠根説,冰穹A作為南極之巔,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是一座“天然實驗室”,那裏的觀測指標對全球氣候變化非常有説服力,是大氣與氣象研究方面獨一無二的“觀測站”。此外,這裡的冰蓋是原始堆積而成,儲存著反映全球氣候和大氣環境演變的資訊,在這個區域最有可能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冰芯。
2005年1月18日,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隊從陸路實現了人類首次登頂冰穹A。今年1月12日,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隊再次登上冰穹A,為建站做了一系列準備。根據規劃,崑崙站的一期工程是建成可供15至20人夏季科考的度夏站,建築面積為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區和科研區。3至5年後,再逐步升級擴建為滿足科考人員越冬的常年站。
十幾天來,內陸隊隊員們奮戰在出發集結地,卸貨裝貨,經常是幹到淩晨才能返回中山站休息。連日來的戶外作業,使每個隊員除了戴眼鏡的部位保留原有膚色外,其他暴露部位都變得黝黑且出現不同程度的曬傷。
第25次南極科考隊內陸隊隊長李院生説:“內陸隊的全體28名隊員都通過了體檢、心理測試、高原適應性訓練等一系列嚴格考核,他們將克服高寒、低氧等困難,完成建站、科考等任務。”
在冰穹A已經啟用的自動氣象站發回的觀測數據顯示,那裏的最低氣溫達零下82攝氏度,即使在夏季,氣溫也會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因此建築材料必須能耐受這種低溫考驗。為了滿足南極內陸地區極端低溫的氣候條件,崑崙站將採用特殊的鋼結構。
李院生説:“崑崙站主體結構採用不銹鋼材料,並特別研製出超耐低溫的國旗紅、國旗黃兩色彩涂板,作為外部保溫層。電纜電線、電器開關和燈具、潔具等主要材料及零部件也都經過了零下90攝氏度的耐低溫試驗,確保各項性能在異常溫度下仍能正常使用。”
崑崙站的主體建築內部由11個工程艙拼接而成。室內設計與傢具多采用暖色調,從而減少環境對科考隊員造成的心理影響。項目經理陳兆融介紹説,崑崙站內共設有10間宿舍,這種宿舍有些類似于火車的小包廂,有上下鋪,但床更寬、更長,屋裏有專門的空間放置行李,還有一張可折疊的工作臺。由於處在高原缺氧環境下,在每個床頭都有一個供氧終端,科考隊員通過它可以補充氧氣,緩解缺氧造成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