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縣城災後重建選址與規劃五個備選方案。
五方案對比簡表
“五選一”結束,但行政區劃如何調整仍未敲定
在汶川大地震中幾乎被徹底摧毀的北川縣城,已成為一段充滿悲情的歷史;而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新北川縣城將在安縣安昌鎮東南方向兩公里處重新崛起。
重建規劃研究編寫完成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北川縣城“5 12”特大地震災後重建選址與規劃研究》(下稱《研究》)日前已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抗震救災規劃工作組、綿陽市規劃局、中共北川縣委員會、北川縣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及武漢勘測設計研究所共同編寫完成。
《研究》對安昌東南、擂鼓鎮、永安鎮、安昌鎮、桑棗鎮五個選址方案進行論證和比對後,最終推薦了安昌東南選址作為北川新縣城的選址方案,而這一選擇方案目前已初步獲得綿陽市政府方面的認可。
少量可用之地已建鄉鎮
1952年,出於防備匪患等考慮,北川縣城由原來的治城搬遷至當時人口僅為500多人的曲山鎮,並一直持續至今。曲山鎮處於兩條活動斷裂交會處,且長期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威脅,最終在這次地震中遭遇滅頂之災。鋻於地震之後治理難度極大,地質條件已決定了北川縣城無法就地重建。
但是,即便是在整個北川縣轄區內,適宜建設縣城的選址也極度匱乏。《研究》指出,北川縣全境皆山,北川全縣域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土地面積僅佔全縣的10%。僅有的少量適宜城鎮建設的河谷平壩地區,也已經幾乎全部被已有的鄉鎮佔用。
因此,在五個備選方案中,安昌東南、永安鎮、安昌鎮、桑棗鎮均位於安縣轄區內,只有擂鼓鎮位於北川縣境東南部。雖然該鎮北距縣城曲山12公里,南距綿陽市區51公里,是北川縣域通往安縣、綿陽市的南大門,不過,《研究》認為,擂鼓鎮“空間較為跼踀,條件一般”。
另外四方案各有特色
至於另外四個備選方案,則各有特色。
安昌東南方案位於安昌鎮東南方向約2公里處,並與黃土鎮接壤。北距原北川縣城33公里,南距綿陽市區約32公里。這裡“地勢平坦開闊,周邊群山低丘環抱,自然景色怡人”。
永安鎮方案則位於安縣北部,與北川縣接壤,北距擂鼓鎮約13公里,南距安昌鎮約6公里。如果北川新縣城選址於此,則可依託永安鎮鎮區及其周邊農村居民點用地進行發展,且這裡7.5平方公里較開闊的用地範圍,可為新北川縣城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這裡也被認為是地質災害易發區,《研究》認為“在此用地需慎重考慮”。
桑棗鎮方案在安縣中部,川西北地區淺丘平壩區,緊鄰西北側的中山深谷區。東距安昌鎮18公里。這裡“8.94平方公里的用地範圍,地勢開闊,條件稍好,但交通通達性與安昌東南選址相比之下,稍顯不足”。
是否撤並安縣有爭議
此外,隨著北川縣城的搬遷,有關地區行政區劃的調整成為必需。《研究》也對行政區劃調整方案進行了論證,目的是確保行政區劃的調整既能有利於北川新縣城與北川縣的融合、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並符合安縣發展的需要,以及有利於綿陽市區發揮中心城區的作用。
據記者了解,行政區劃調整主要爭議在於是否撤並安縣,但《研究》僅僅是設計了各種可能方案以及對應的備選方案,並沒有給出明確的選擇傾向。
根據《研究》分析,如果要維持安縣,則調整方案僅將安縣的永安鎮、安昌鎮和黃土鎮的部分地區納入北川,在最小限度影響安縣的同時滿足了新北川縣城的選址要求。另外一個方案則是安縣撤縣設區,即把安縣的花荄鎮、界牌鎮、清泉鎮、塔水鎮、寶林鎮、興仁鄉、樂興鎮、秀水鎮、迎新鄉、河清鎮、永河鎮、黃土鎮部分共計12個鄉鎮撤縣設區,同時納入涪城區的河邊鎮一併成為綿陽市安州區。而這一方案則將更大程度把安縣融進綿陽,以獲得更多發展機遇。(據《財經》陳中小路報道,此文係《財經》雜誌授權本報獨家轉載,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建現代化羌族文化城
《研究》從地質條件與安全性評價、區位條件、用地條件、市政基礎設施條件、社會服務設施、行政區劃影響、羌族文化塑造與展示以及環境景觀條件等方面,對上述五個方案進行了論證對比後,最終推薦了安昌東南選址作為北川新縣城的選址方案。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因為此地“地處河谷平壩至盆地的過渡地段,工程地質條件好;地處北川、安縣聯繫綿陽市區的主要通道上;規劃用地約10平方公里,可發展用地充裕;受現狀制約小,文化特色塑造空間大;安昌河橫貫、周圍被低山環繞,自然景觀獨特,綜合條件最優。建設初期可以相鄰的安昌鎮作為有力依託,形成規模後可將安昌鎮納入縣城發展建設的整體,形成全面發展的態勢。”
根據規劃,未來這裡將成為“現代化的羌族文化城,綿陽西部山區的旅遊服務基地,特大地震恢復重建示範區。”未來可能轉移至此的原北川縣城以及周圍鄉鎮居民尚不得而知,這還將取決於安昌東南當地居民的搬遷意願以及對應的移民政策;但根據《研究》對選址用地的容量分析,認為最終的人口規模不應超過5萬-8萬人。(來源:金羊網-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