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高油價時代與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時間:2007-12-05 08:5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4日電(記者李柯勇、安蓓、馬勇、明金維)臨近年末,國際油市風雲變幻,進一步成為全球輿論的關注焦點。11月21日,在世人目光的緊張注視下,紐約原油期貨跳動的藍色價格曲線上揚至每桶99.29美元,再創歷史新高,距百美元大關只差71美分,並持續在高位震蕩徘徊。

  兩年前,當油價突破70美元時,國際社會就驚呼為“心理極限”。之後,油價漲勢有增無減。而今,油價高位運作似成常態。

  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資源日趨緊張,是全球發展面對的共同難題,中國無法獨善其身。在這樣的大勢下,如何儘快轉變生産和發展方式、生活和消費方式,日益成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課題。

  高油價時代已經來臨

  關於油價上漲的背景和原因,觀察家們談得很多。雖然分析角度各異,但結論大致相同:高油價時代已經來臨,“廉價石油”時代一去不返。

  有人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是今年油價上漲的“元兇”。國際原油交易以美元計價。一方面,9月以來,美聯儲兩次降息,直接推動了油價上漲。另一方面,近年來美元持續疲軟,使得油價相對於持有其他貨幣的投資者變得更為“便宜”,從而提升了原油期貨的吸引力,推動了油價上漲。

  還有分析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全球石油供需狀況的變化及其對市場預期的影響。德國能源觀察機構10月發表調查報告稱,全球原油産量已在去年達到峰值,預計此後將以每年7%的幅度下降。而原油需求量仍在繼續增長,供不應求的判斷引發了市場的緊張情緒。

  石油問題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歷來與國際政治時局也息息相關。中東局勢依然不穩,伊朗核問題前景仍不明朗,伊拉克與土耳其之間的爭端尚未解決。世界石油主要産地的局勢動蕩,加劇了人們對原油供給的憂慮。

  觀察家們還指出,大量資金進入油市特別是對石油期貨的炒作,對油價的短期走勢産生決定性作用。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曹曉晞説,供需緊張、産油地區不穩定及突發自然災害等,與其説是刺激油價上漲的直接因素,倒不如説是國際投機商的炒作題材。全球石油市場的投機性交易已佔到了三分之二,對油價必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既然存在大量炒作,油價就不可能永遠上漲,到了高點應有所回落。但一個無法“回落”的趨勢是:地球上的石油資源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曹曉晞説,全球原油儲量的一半已被開採,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僅夠全世界消費四五十年。在此期間,能否研製出替代能源,目前還是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指出:“撇開短期的漲跌不談,世界油價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呈上漲趨勢,到2001年以後漲勢加速,大的背景是全球性的能源緊張。可以説,這次油價上漲,與上世紀70年代由國際政治局勢動蕩造成的兩次石油危機在性質上有所不同,影響也將更加深遠。世界進入了一個不可避免的高價能源時期。”

  高油價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衝擊更大


資料圖片:我國經濟日益承受國際油價的壓力

  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油價上漲並不會影響我國經濟總體的平穩增長。然而,作為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50%的進口國,我國經濟日益承受國際油價的壓力,這是不爭的事實。

  最直接的影響是進口支付的增加。據有關測算,國際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將直接導致我國全年購買石油多支出88億美元外匯。

  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認為,石油是基礎能源,國際油價的上漲會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走高,儘管這種影響目前尚未反映到消費層面,但考慮到工業品領域價格的滯後性和長週期特點,從長期看,油價持續上漲可能增加我國的通貨膨脹壓力。

  分析人士注意到,我國出口産品價格並沒有隨著能源漲價而升高,因此部分國內出口企業處境艱難,甚至是“賠本賺吆喝”,這與上世紀世界能源危機期間西方一些企業的困境相似。

  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長久認為,雖然高油價會影響所有石油進口國,但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衝擊要比發達國家更大。由於經濟和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石油消費量下降、能源利用率提高以及通脹因素,發達國家有能力消化油價上漲的衝擊。對俄羅斯及中東、非洲一些産油國來説,油價上漲則是利好因素,有關機構已經調高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預測。

  “對於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來説,問題則比較嚴重。”李長久説,“一是這些國家經濟結構相對滯後,服務業不夠發達,更多依賴能源密集型産業推動經濟增長,單位産值的耗油量明顯高於發達國家。二是他們創新能力較弱,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發展比較慢,缺乏石油替代品。三是節能技術開發比較落後。這使得發展中國家很難通過減少消費來應對油價上漲。”

  這意味著,能否積極應對高油價帶來的壓力和風險,有效改善其脆弱或劣勢地位,對非産油國發展中國家,是一大嚴峻挑戰。

  在能源約束下思考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11月23日,就在國際油價進逼百美元大關後的第三天,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有關部委關於節能考評實施方案的一組文件。從明年起,地方省級官員如果節能成績“不及格”,將面臨問責和“一票否決”。

  目前,我國對國際石油定價尚缺乏話語權。無論怎樣看,我國都不能不把高油價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性現實前提之一。

  “根本性的措施當然是調整産業結構。”馮飛説,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機對日本經濟打擊很大,當時的日本以建立在低油價基礎上的鋼鐵、化工、機械製造為主導産業。日本於是調整産業結構,開始發展高附加值的加工組裝業以及微電子行業。其成功經驗,對我國有借鑒意義。同樣具有戰略意義的是積極尋找和發展新能源,目前大的汽車製造國幾乎都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們從另一個角度指出,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都與石油危機衝擊後的戰略調整有關。他們變壓力為動力,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産業結構進一步升級。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總體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油價時代的到來,可能標誌著我國經濟發生根本性轉變的一個契機。

  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今年以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舉措。上半年,取消了553項高污染、高耗能和資源性産品的出口退稅;下半年,國家發改委先後出臺了天然氣、煤炭産業政策,以推動能源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能源使用結構。從12月1日起,我國實施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明確限制或禁止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資源性外資項目準入,同時進一步鼓勵外資進入迴圈經濟、可再生能源等産業。

  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不久前表示,今年是節能減排政策組合出臺的關鍵年,中央財政共安排235億元用於支援節能減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無疑,2007年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一年,其對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遠影響,還將在未來的歲月中進一步顯現出來。

  我們的生産生活方式都將發生變化

  對於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中國來説,調整産業結構絕非一日之功。石油替代能源技術的全面産業化,還需要20年甚至更長時間。馮飛説:“我們不能把寶全都押在未來,還要‘用近水解近渴’。”

  他説,一個比較可行的措施就是充分利用現有技術,提高傳統內燃機汽車的燃油效率,在最短時間內達到顯著節能效果。比如推廣柴油車,其節油效率要比汽油車高25%到30%。“以前人們管柴油車叫‘墨鬥魚’,冒黑煙,高噪音。而新的柴油技術已經把這些問題全部解決了,目前歐洲轎車柴油化趨勢非常明顯,在新註冊的轎車當中約佔50%。”

  更重要的是提高全社會的節能意識。11月,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和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發出通知,要求中央和國家機關切實做好公務用車節能減排工作,帶頭使用小排量、經濟環保、手擋變速的汽車,原則上不配備越野車。專家預測,在當前能源緊張、污染嚴重的雙重壓力下,國家可能出臺更有力的政策,支援小排量汽車的發展。

  曹曉晞認為,要採取適當措施來抑制能源消費,讓普通消費者切身體驗到能源稀缺的緊迫形勢。“最有效的措施不是行政命令,而是價格。現在消費領域的能源浪費現象比比皆是。而消費量過大,反過來又拉高了能源價格,這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馮飛認為,成品油價格偏低,不是“價”的問題,而是“稅”的問題。我國還沒有開徵燃油稅,而在歐洲很多國家,稅佔到油價的百分之七八十。

  “當然,油價提高不能一步到位,必須考慮到社會的承受能力,特別是要照顧一些困難或特殊群體的利益,比如使用農用車的農民。”他説,“可以運用財政手段,對抗風險能力弱的群體和交通運輸等行業進行定向補貼。”他還建議,在不提高總體稅率的前提下,調整汽車消費稅徵管方式,向社會傳達更加明顯和強烈的節能政策信號。

  專家們認為,進入高油價時代,我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都將相應發生變化,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