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喀拉拉邦報》網站10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在城市化和糧食安全之間尋求平衡
進行完30年的改革開放之後,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仍然是中國政府的頭號挑戰。而隨著城市化的進展,中國的耕地和農村勞力卻持續流失。
現年57歲的周思雨(音)老人説:“以前,我們每年都要在家中儲存大量糧食,但如今沒有幾家還這樣做了,我們現在都買糧吃,年輕人都跑到遠離農村的地方打工。”她還説,建築和公路佔用了大量良田。”
中國政府在今年7月份批准了一項中長期食品安全保障方針。依據這一方針,中國到2010年要生産5000億公斤糧食,到2020年要生産5400億公斤,到2020年還要達到95%的自給率。方針還提出了保護耕地、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
中國目前擁有耕地1.218億公頃,1996年時這一數字是1.30億公頃,在11年的時間裏中國由於城市化而喪失了6.4%的可耕地。
中國的城市人口也增長迅速:從1978年只佔總人口的17.9%上升到了2006年的43.9%。到2050年,中國政府要把中國建設成為“較發達國家”,屆時中國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70%。
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和資源研究所在145個城市所做的調查,中國大中型城市中70%的新建築都是在原可耕地上建成的,在中國西部一些地區,這一比例則高達80.9%。
中國農業部的數字顯示,為實現95%的糧食自給率,2010年中國需要1.216億公頃耕地,到2030年則需1.2333億公頃,也就是説,中國必須增加可耕地才能實現95%自給的目標。
不過有人認為,城市化並不一定會帶來可耕地減少和糧食危機,導致這些問題的只是“不合理的城市化”。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成貴説:“進行科學的城市規劃可以節省耕地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中國國土資源部長徐紹史説,政府必須保護耕地,盡可能減少耕地佔用量,使用更多非農用地並提高土地利用率。
專家認為,導致中國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的土地所有權制度。在中國,土地分為國有和集體所有。集體所有土地幾乎包括所有農村和郊區的土地,這些土地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農民不擁有土地,只是擁有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
而將農村土地轉化為國有土地,再由國有土地轉化為建設用地,則意味著“利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耕地徵用補償費最多可達“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産值的30倍”。這樣,高利潤就鼓勵了地方政府批准承包商將農村土地轉化為國有建設用地。
有些專家認為,中國應當只有一種土地所有權,這樣政府就可以保持對土地的總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