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2008年8月18日文章:簡單高呼“中國加油”的時代已經過去
看臺上,韓國棒球隊的拉拉隊正配合本國的加油歌曲,沿著完美的舞步跳動著。玉玲(音)則和其他觀眾一樣,都對表演報以羨慕的眼光。她對韓國有著這樣的助威團隊感到嫉妒。
玉玲是一位25歲的研究生,她在看到韓國和中華臺北隊拉拉隊表演時,不由地感嘆道:“他們球迷的助威顯然更專業,水準比我們高出不少。”談到中國觀眾的助威時,她説:“在許多比賽裏,中國觀眾只能簡單地重復‘中國加油’。”
在這場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體育賽事上,中國觀眾發現,同樣是為自己國家(或地區)的運動員加油,其他國家(或地區)高水準的助威活動無疑做得更好,與他們比肩是對自己的一個巨大挑戰。
中國的觀眾,大多對乒乓球、籃球和足球的規則很清楚,而對奧運會上其他的許多項目不甚了解。同樣的,在中國沒有國外比賽的那種傳統:拉拉隊已經成為了許多國家比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許多奧運會觀眾可能都是第一次現場觀看棒球或網球,因此他們還處在一個“陡峭”學習曲線上:他們要搞明白什麼時候該歡呼,更重要的是,要清楚什麼時候應該保持安靜。
就在上周中國對陣中華臺北隊的棒球比賽中,中華臺北隊的觀眾採用了一個在棒球比賽中常見的加油方式:在“來一個本壘打!”的口號之後,他們有規律地呼喊擊球手的名字。中國隊的觀眾很快也模倣他們的助威方式,只不過換上中國隊的球員名字。這對他們來説還是一個很新鮮的方法。
“人們在給中國國奧隊加油時,都做起了‘人浪’,盡情地歡呼,”北京體育大學的教授任海(音)説。“但棒球在中國並不普及,很少有人觀看,所以我們不能指望觀眾們能像職業棒球聯賽中的球迷一樣,喊出專業的加油聲,做出專業的慶祝動作。”
一星期前中美籃球比賽的中場休息時,美國的拉拉隊上場表演,很顯然,中國觀眾都被表演深深吸引住了,抑揚動聽的音樂,加上不斷變幻的服裝,將整個賽場都帶入了狂歡氣氛之中。特別是當一隊福娃出場表演時,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這是我看的第一場籃球比賽,每當我前面的人開始高呼‘中國加油’,我就跟著大聲叫喊起來,”45歲的路群(音)在觀看中國男籃戰勝德國隊的比賽時高興地説道。“在中國,賽場上大叫‘防守’、‘進攻’,會被認為是一件很傻的事,但在以後的比賽裏,我想發明一些口號,讓球迷一下子就記住。”
一些中國觀眾也認為很難控制自己的興奮情緒,特別是在網球賽場內。它要求面對每一球,觀眾都要保持安靜,這樣選手才能聽清楚球從對手拍上擊出的聲音。
作為上週五觀看了李娜對陣薩芬娜比賽的觀眾,張霞紅(音)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説:“我只是想在李娜擊中每一球時為她加油。不過有段時間,場內的氣氛太緊張了,我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只好大聲呼喊,將興奮的情緒發泄出來。”
不過有些網球奧運選手則沒有受到這種狂熱助威的影響,反而是在中國球迷激情鼓舞下奪取了勝利。
“他們為每一分歡呼,這樣的感覺很棒。因為‘保持安靜’一類的,經常讓我很鬱悶。”小威廉姆斯在贏得與法國選手A 科內特比賽後的新聞發佈會上説到。“這樣的歡呼讓我在比賽時很興奮,觀眾也投入到了每一球的爭奪中,這種感覺實在是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