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交往】法國亞洲中心主任:中國對法國是挑戰但不是威脅

時間:2007-11-23 10:50   來源:新華網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是法國獨立的國際關係研究機構,定期出版的國際關係年鑒和《外交政策》在政界和學界有一定影響力。在薩科齊總統訪華前夕,該所亞洲中心主任瓦萊裏尼凱女士接受了記者的書面採訪。

  “希望單獨考慮法國分量”

  記者:法國總統薩科齊將要訪問中國,您如何看目前法國的對華政策?

  瓦萊裏尼凱:法國外長庫什內不久前訪問了中國,他明確表示中法關係將會更好。這説明雖然現在法國經常講“變革”,但是依然非常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係,新總統有保持與中國高水準的“戰略夥伴”關係的意願。當然,法國國內在內政、外交領域包括對華關係等方面有一些爭論,新總統可能希望在外交政策領域體現出自己的一些特色。

  我個人認為,薩科齊總統此次對華訪問的成果可能對未來法國對華政策的走向有一定影響,包括中法戰略夥伴關係的內容、範圍和水準等。薩科齊總統可能比以往更加重視經濟關係,包括中法之間的貿易平衡以及雙邊投資等。他跟中方一樣主張“雙贏”,這將是中法關係中一個重要內容。

  記者:您提到中法戰略夥伴關係時,將戰略夥伴加了引號,這是為什麼?

  瓦萊裏尼凱:關於戰略夥伴關係的範圍和內容的討論似乎正在繼續。中國與很多國家都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其中包括法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實際上這些雙邊關係各不相同,所以每次都會考慮所謂“戰略夥伴關係”的定義和戰略含義。

  中國與法國乃至歐洲都體現出了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意願,應該説雙方關係的未來取決於各自對戰略夥伴關係內容的共同認定,而事實上似乎這方面還沒有完全明確,所以我加了引號。

  記者:法國方面對這種戰略夥伴關係有什麼具體期待?

  瓦萊裏尼凱:我個人認為,法國乃至歐洲越來越希望,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中、歐、美三角戰略框架中,希望中國能夠單獨考慮法國、歐洲的分量和利益,而不僅僅是出於一種戰略平衡考慮。戰略夥伴關係應該涵蓋政治、經濟及戰略領域,也應該包括一些中歐範圍之外、但與中歐利益相關的領域,比如伊朗核計劃、國際發展援助等問題。

  “薩科齊訪華更關注經濟”

  記者:薩科齊總統在一些講話中經常提到一些“自由世界”、“人權”等概念,如何看待外交政策上的意識形態問題?

  瓦萊裏尼凱:相對而言,薩科齊總統本人確實比較親近美國,他最近已經兩次去美國,一次是去度假,一次是正式訪問。他也曾經表示法國將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確讓人感到有強調法國和美國共同價值觀的傾向。

  估計薩科齊總統訪華期間也會提到“人權”等問題。法國總統出訪很受國內媒體關注,大家都關心他將説些什麼,從某種意義上説,他也“必須”提到這些問題。不過,我個人認為他更關注的還是經濟問題,尤其是一些企業關注的某些重要合同能否簽署,能否平衡兩國之間的貿易,達到“雙贏”局面。

  記者:您認為,中法之間在國際關係領域哪些方面有加強合作的可能?在哪些領域容易出現分歧呢?

  瓦萊裏尼凱:法國越來越重視中國在國際多邊機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積極評價中國在國際維和、推動解決朝鮮核問題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在中國對非洲提供的發展援助等一些問題上,可能會引起一些爭論,在中國對歐洲的出口及人民幣匯率等問題,雙方可能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對話。希望法國與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能夠發揮負責任的作用,在一些國際熱點問題上雙方可以加強對話與交流。

  “歐洲對中國仍有誤解”

  記者:薩科齊總統不久前在法國駐外使節會議上的講話中説,法國面臨三大挑戰,其中之一就是中國、印度、巴西等國的崛起。法國認為中國是威脅嗎?

  瓦萊裏尼凱:法國的精英階層並不認為中國是一種威脅。法國也好,歐洲也好,在亞洲沒有軍事存在,當然在北約的作用等問題上還有不少爭論,但是總體上對法國來説中國不是威脅。

  不過,在經濟層面上,中國的確構成了挑戰,“挑戰”一詞本身沒有貶義,只是一個客觀敘述。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部分得益於大量出口,廉價勞動力、低社會福利等方面的低成本使得中國企業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客觀上對別國構成了挑戰,在某些方面迫使我們重新考慮調整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

  中國將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活力給西方公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按每人平均計算,中國仍然是一個窮國,在環境和社會福利領域負擔沉重,國內進口市場仍然有限,因此短期內不可能成為美國那樣的大量進口國家,西方對中國經濟和市場的過高預期值與現實之間存在落差。

  歐洲國家領導人受國內輿論和媒體的影響,比較重視本國經濟增長,他們受到工業企業外遷、對華貿易逆差等問題的困擾,對中國實際情況並不十分了解,不理解中國回應或適應外部要求的能力有限這一現實。

  另外,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最近一兩年來有些改變。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是現在人們更加關注的是中國的大量出口,比如“低質廉價的中國産品侵佔歐洲市場”等問題,雖然實際上中國低價産品有助於抑制當地通貨膨脹,但是媒體和公眾關注的是大量進口以及企業外遷帶來的就業機會流失。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