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國秦代兵馬俑展覽開展儀式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行。新華社記者謝秀棟攝
9月11日,英國首相布朗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行的中國秦代兵馬俑展覽開展儀式上講話。從9月13日開始,大英博物館中國秦代兵馬俑展覽將正式向公眾開放,集中展出秦始皇兵馬俑、樂俑、仙鶴、野雁,以及秦代青磚、瓦當等來自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120件2000多年前的中國文物。這次展覽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項重大活動,將持續到2008年4月6日。 新華社記者謝秀棟攝
據美國《時代》周刊網站9月11日報道,兵馬俑徵服大英博物館。
自從希特勒計劃攻打英國以來,還沒有哪支軍隊的到來受到英國人如此關注。本周在大英博物館開幕的《秦始皇:中國兵馬俑》展覽將給我們一個機會,領略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參觀者將與近乎傳奇的中國兵馬俑進行面對面的親密接觸,難怪人們的熱情會如此高漲。
這次展覽被拿來與轟動一時的圖坦卡蒙展覽相提並論。上世紀70年代舉辦的那次展覽共吸引了170多萬人,而現在,中國兵馬俑展的預售票數量已經打破了紀錄。很快,參觀者就會在博物館門前排起長隊。但這值得嗎?我們一定要去湊熱鬧嗎?雖然一開始也許無法確定,但最後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經過多年的外交和策劃,這次展覽成為中國境外規模最大的一次兵馬俑展出。
對兩千二百多年前開始制作兵馬俑的工匠,我們知之甚少。我們只知道,在大約87名工頭的監督下,他們分組進行工作,並在一些兵馬俑身上蓋上印章作為質檢標記。
與圖坦卡蒙寶藏相比,秦始皇的陪葬也許看上去不過是一隊衣衫襤褸的士兵。它們就好像經過修補的舊玩具熊,只能從一些褪色後留下的痕跡上看出當年讓它們英姿颯爽的鮮艷油彩。展覽設計師和博物館館長一直在努力塑造一種恢弘的氣勢。可以說,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次展覽將通過展出考古發現,向我們介紹秦始皇取得的巨大功績。所展出的武器和兵書是秦朝強大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體現出幫助秦始皇登上王位的尚武文化傳統。這次展覽還將表現秦始皇在文明制度方面令人驚嘆的創新,包括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甚至規定了車軸的長度,這樣所有的馬車都可以在全國各地相同的車轍中平穩行進。
展覽的陳列方式使參觀者可以從各個角度來欣賞每一件展品,而不僅僅是用文字講述的秦始皇故事。這使它們帶有一種明顯的外交意味。
當然,一個人既然吹噓自己要“振動四極”,那麼他成為一位野心勃勃、頑固不化的軍事人物也就不足為奇了。成千上萬人在他的殘暴統治下受盡苦難或失去生命。但是,這次展覽並沒有體現這位統治者的殘忍無情和獨斷專行。
秦始皇造成的破壞並不是展覽的焦點所在。秦始皇計劃在自己的墓地中復制整個世界,復制一個只屬于他的世界。事實上,當人們步入令人嘆為觀止的秦始皇陵時,會不自覺地將目光集中在這項宏偉工程的創造性上。這次展出的一套模型將再現兵馬俑的生產線:首先是雙腳,然後是精挑細選的雙手,最後安裝單獨雕刻的頭顱。兵馬俑的“發燒友”們還有機會了解現場考古工作的過程。
你可以從展覽中看到當時文化的傳播交流。這位皇帝一定把文化融合體現在了兵馬俑的臉上,因為有的兵馬俑帶有突厥民族的特徵,有的則長著蒙古人的寬闊額頭。然而,在這次展覽中還有一些更具普遍性的東西,它們存在于兵馬俑面部的表情、眼睛的形狀和嘴部的神態中。在任何一個兵馬俑身上,你總能找到與你的某位熟人相似的地方。你可以強烈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歸根到底,這次展覽所歌頌的不是一位皇帝的成就,而是一個個普通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