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邁向“十五五” “鋼鐵駝隊”馳新程

2025-11-13 14:28: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從絲路駝鈴到聲聲汽笛,中歐班列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的新格局,也成為全球交流互鑒的紐帶。“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瞄準這一方向,這只“鋼鐵駝隊”將如何進一步提升發展水平?來看記者在陜西西安的探訪。
  新豐鎮車站,全國最大的貨運編組站。這里日均中轉近600輛中歐班列,“十四五”期間,超1萬8000列中歐班列在此到發。
  車列駛向西安國際港站,準備裝載集裝箱。今年全新投入使用的智能場站係統,正24小時跟蹤調度車輛進出動態和貨物裝卸情況。每天,超8000輛集裝箱卡車穿梭園區,10分鐘即可完成整列集裝箱的信息核對與數據上傳。15秒,集卡車就能通過智能門禁入站,並精準導航到指定貨位。
  5臺正面吊、3臺龍門吊已加裝管控平臺採集係統,作業人員可以精準掌控集裝箱品類及作業節點。不到2小時,一趟中歐班列就裝載完畢。
  挂車、瞭望,59條股道間,調機司機正在取送車輛,編組成列後牽引停放到指定位置,再交由電力機車司機接力駛向目的地。
  平均每90分鐘就有一趟中歐班列在西安國際港站發出或抵達。今年,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首次突破5000列。
  延展班列分撥體係 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十四五”以來,中歐班列(西安)累計開行已超2.3萬列,超全國總量四分之一,運輸貨物超2200萬噸。這支“鋼鐵駝隊”持續跑出的加速度,背後有哪些硬核支撐在發力?
  雖然天氣漸寒,但西安國際港站班列開行熱度不減。伴隨著響亮的鳴笛,滿載汽車配件、數碼設備的又一趟跨里海班列出發了。2024年以來,這條線路的運輸時效已從23天壓縮到了12天,不少倉位也早早被預訂。
  “十四五”期間,這樣“陸海內外聯動”的新模式讓中歐班列不斷突破地理限制。跨里海、跨波羅的海線路避開擁堵;新開通的“西安—塔什幹”快線將運輸時效提升40%;鐵海聯運銜接起青島港、寧波舟山港等航運樞紐,26條國內集結線路更把貨源觸角延伸至長三角和大灣區。
  班列“跑得快”,班列的分撥體係也在不斷延展。不久前,陜南地區安康首趟中歐班列回程分撥專列開行,中歐班列(西安)的二級分撥站點增加到5個。
  深化國際合作 優化運輸服務
  陸海聯動織密網絡,多通道拓展積蓄增量,一趟趟班列宛如鋼鐵紐帶,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緊密相連。但這條路打通的遠不止鐵軌和集裝箱。面向“十五五”提升中歐(亞)班列發展水平的新目標,它正以更密線路、更優服務、更高效率繼續前進。
  在西安國際港站的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集裝箱整齊碼放,物流企業從各地集結的貨物將直接運往阿拉木圖。這座碼頭與中國·西安哈薩克斯坦碼頭形成“樞紐對樞紐”的物流模式,智能調度係統自動匹配運力,數字化平臺讓中哈鐵路、海關數據無縫銜接。
  3小時換裝背後的效率提升也帶動了企業貨運量的快速增長,目前搭乘過中歐班列(西安)的企業已超1.7萬家。
  如今從西安出發,穿山越海15天,產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就能運抵歐洲;只要7天,產自哈薩克斯坦的面粉就能“變身”油潑面送上市民餐桌。面向 “十五五”,這條聯通亞歐的“鋼鐵駝隊”正加速啟程。
  從自動化碼頭到雲上互聯的數字係統,從跨國場站聯動到“連點成網”的線路布局,新時代的絲路傳奇將繼續書寫在神州大地。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