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整個項目十分複雜,涉及1600多個歐洲建築規範、一萬多頁技術條款、數萬張圖紙,土建、機電、設計、裝修等各領域的標準都與國內不同。中建雖然已在阿爾及利亞紮根30多年,但也是第一次接手如此高標準的項目,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
比如,大清真寺混凝土採用歐洲標準,部分操作溫度要控制在30攝氏度以下,在氣候偏冷的歐洲並不難做到,但非洲氣候炎熱,此前從未使用過這類標準。如果溫度降不下來,達不到歐洲標準,不僅延誤工期,也會造成巨大損失。為此,中方工程師連夜推算公式,改進配比,同時緊急從國內空運制冰機,最終將混凝土溫度降下來,並且沒有影響施工品質。德國監理不得不承認,中建的實力毫不遜於歐洲公司。“中國人做到了歐洲人不可能完成的事,在初混溫度控制上,中國人的混凝土工藝已領先全球。”
據項目副經理葛志雄介紹説,中方施工人員秉承工匠精神,注重不斷提高效率和品質,贏得了對方的尊重。25歲的阿爾及利亞工程師米杜感言:“中國人工作比較拼,加班工作司空見慣。一開始感覺難以適應,但現在已經能完全跟上中國人的工作節奏。也正因為這股工作的拼勁,我成長很快。”米杜説,阿爾及利亞員工的技術水準有了長足進步,工作態度也被認真敬業的中國員工所感染。
“中國製造”的建築也贏得了阿爾及利亞業主的交口稱讚。大清真寺項目的業主方代表、項目總監穆薩説,開工幾年來,補充設計方和項目監理方換了好幾次,但承包商中建始終得到阿方的信任。他表示,目前在阿爾及利亞建築市場上幾乎看不到歐洲公司的身影,而在這裡打拼的中國公司卻越來越多,這顯示出中國人的能力和實力。
據悉,中建1982年就已進駐阿爾及利亞市場,是當地最大的建築企業,在阿爾及利亞先後建設了首都新國際機場、康斯坦丁歌劇院、外交部大樓、國家會議中心等重大國計民生項目。穆薩讚道:“在阿爾及利亞,越是施工難度大、越是品質要求高、越是工期要求高的項目,越會想到中建。”(白雪劍 楊曉敏)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