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馬克龍的政治挑戰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黃萌萌
馬克龍勝選法國總統為歐洲一體化注入希望,成為法國繼拿破侖後最年輕的政治首腦。其選舉歷程非同尋常,作為獨立候選人突破法國傳統左右翼陣營的窠臼,成立“共和國前進”運動,打出“改變法國政治生態”的旗號,在第二輪選舉中成功擊敗了極右翼候選人勒龐的強烈攻勢。然而,馬克龍實掌總統之權挑戰重重。一方面要面對6月即將舉行的法國國民議會選舉,同時,馬克龍旋即與歐盟的另一位領導力量——德國,就歐盟未來發展問題展開博弈,德法兩國就歐盟經濟政策上的分歧需要達成妥協。
首先,被譽為“第三輪選舉”之稱的國民議會選舉將影響法國政府未來五年內的執政方向。馬克龍的競爭對手來自極右翼的“國民陣線”和傳統的左右翼政黨——社會黨和共和黨,他們擁有大批支援者,而“共和國前進”運動成立不到一年,在國民議會中還沒有席位,在其提名的450位候選人中竟有60%來自公民社會,缺乏執政經驗甚至公職履歷的議會候選人是否能為法國民眾所接受值得推敲。面對法國政局的分化態勢,出身於社會黨並擔任過奧朗德政府經濟部長的馬克龍擅于實施靈活的政治策略,跨越左右翼陣營的政治手段將延續至國民議會選舉。他宣稱並不排斥共和黨和社會黨人加入“共和國前進”陣營,只要他們將競選資金交與“共和國前進”運動便可以此身份參與議會選舉。馬克龍在訪問德國前夕任命右派政黨共和黨成員愛德華 菲利普為法國總理,為其創立的“共和國前進”運動在議會選舉中創造有利局面。如此,馬克龍可以相對順利地推行法國就業市場改革,並在與德國就歐盟事宜協商時增添法國的談判籌碼,對目前在歐盟獨大的德國形成制約。倘若法國總統領導的“共和國前進”無法成為議會多數派政黨,則很可能導致“分裂政府”的出現,一旦馬克龍淪為“名義上的總統”,或將延續奧朗德時期在歐盟內“德強法弱”的局面,法國政治生態革新受阻將導致法國社會分歧得以持續,為極右翼政黨繼續做大留有空間。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