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美歐還能愉快地做朋友嗎?

2017年03月22日 13:34:5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漫畫:美國與歐洲漸行漸遠。 資料圖片

  在多次“隔空喊話”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終於實現首次“面對面”會談。當地時間3月17日,默克爾到訪美國,在白宮與特朗普會面。雖然經歷數月的觀察和醞釀,但種種跡象顯示,雙方在不少問題上仍存分歧。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面對媒體拍照期間,兩人“同框”卻始終沒有握手的尷尬畫面,更讓外界不禁揣測,美歐這對昔日的堅固同盟,如今還能愉快地做朋友嗎?

  顯而易見的分歧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首度會面被外界給予很高關注。

  有人認為,這次充滿不確定性的會面將向世界釋放有關未來跨大西洋聯盟走向的信號。還有觀點直言,這將成為美德關係乃至美歐關係的“決定性時刻”。默克爾行前也曾表示,她此訪不僅是作為德國總理,同時還作為歐盟的代表。

  不過,結果並不讓人滿意。雖然會前,特朗普與默克爾不忘相互示好,但在3月17日的會面中,兩人無論是被媒體捕捉到的“尷尬時刻”,還是圍繞關鍵問題的不同態度,傳遞更多的仍是顯而易見的分歧。

  例如,在雙方都關心的北約問題上,特朗普在17日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重申了自己堅定支援北約的立場,但也不忘敦促北約盟國承擔應有的北約防務上的財務負擔。他認為,許多北約盟國在過去沒有承擔應有的財務負擔,這一做法對美國來説非常不公平。對此,默克爾回應,德國國防開支在2016年增加了8%,並將按自己的“步調”逐步增加軍事支出。

  在貿易方面,兩人的表態同樣不那麼和諧。特朗普表示支援自由貿易,但他同時指出美國在全球貿易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認為貿易政策應該更強調公平性。默克爾則在認可公平貿易重要性的同時,強調應以開放的思維來看待全球化。

  路透社指出,在會面之前,特朗普和默克爾就政策和價值觀念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令人不快的爭論,兩人關於經濟和外交政策的觀點存在很大的鴻溝。而在首次會談後,這條鴻溝看來依然存在。

  對於歐洲來説,這不是一個令人高興的消息。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所説,美德關係的密切程度將決定美國與歐洲的關係。而從默克爾這次與特朗普接觸僅3個半小時的“旋風式”訪美來看,美歐關係的前景仍有陰雲籠罩。

  “目前,美歐在安全、經濟等層面分歧較大。”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美國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徵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雙方在難民、對俄關係等問題上也存在不同觀點,無法達成相對的共識。

  有跡可循的疏離

  在默克爾等歐洲不少領導人看來,特朗普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合作夥伴。在之前競選期間,特朗普就沒少拿德國和歐洲説事,不僅曾經唱衰歐盟和歐洲一體化,還拋出“北約過時論”,讓歐洲捏一把汗。

  上臺之後,特朗普堅持的“美國優先”政策及其看似“不按套路出牌”的行事風格,更讓歐洲各國深感不適,又頗為擔憂。默克爾領導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外交事務發言人諾貝特勒特根就認為,特朗普更多靠直覺和商業經驗行事,不太考慮政治合理性,要與他打好交道並不容易。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向本報記者分析稱,雖然外界還未完全摸透特朗普上臺之後的政策思路,但目前看來,他在打交道時更願變多邊為雙邊。“在特朗普看來,與歐盟就是和多邊打交道,而且歐盟推崇的也是所謂的多邊主義。”這顯然不為特朗普所好。此外,特朗普在外交上強調利益的習慣,也讓歐洲領導人往往很難與他在“同一個頻道上”有效彌合分歧。

  不過,特朗普的政策主張和行事風格固然是一個重要變數,事實上,美歐之間的分歧與疏離此前已有跡可循。

  美國歐亞集團總裁伊恩佈雷默此前就撰文稱,美歐同盟如今正面臨著1941年以來最衰弱的局面。他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多年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導致美國民眾不想再承受新的海外風險和成本,這種變化在美歐之間製造了隔閡。此外,自身面臨的諸多嚴峻課題,也讓歐洲各國越來越依賴其他國家而不是美國。這種分裂在去年年初已鮮明地體現在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上。

  “美歐關係在結構上存在能力不匹配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歐洲希望借助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觀將美國抓住,從而一方面在美國的幫助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另一方面繼續保持自己的國際地位。但美國更多地選擇內顧,而不願在外花費太多精力,這讓歐洲發現越來越指望不上美國。”崔洪建指出,從這方面來看,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引起歐洲強烈的不適應感。

  更加獨立的歐洲

  “目前看來,美歐之間的矛盾點和摩擦點越來越多,尋找共識的契機還沒有出現。”崔洪建認為,從長期來看,這樣的狀態還會持續,美歐仍需一段時間的磨合。

  當然,現在還未到對美歐關係“拍案定論”的時候,一些關鍵問題仍有待觀察。崔洪建舉例稱:“比如,在對歐態度上,特朗普團隊與美國政府之間目前是在搞一個策略性平衡,還是他們內部確實存在分歧?又如,美歐面臨的問題,多少是難以改變的結構性矛盾,多少又是可以被領導人個性或偏好所塑造的?”

  今年7月將在德國漢堡舉行的G20峰會就是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屆時,特朗普很有可能實現其上任以來的第一次歐洲之行,同時也將第一次參與多邊場合的會談。他會用怎樣的方式錶現美德乃至美歐關係,又會對歐盟看重的多邊體系做出如何表態,答案呼之欲出。

  一個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美歐同盟關係不會受到輕易挑戰。“雖然美國的戰略重心正向亞太地區轉移,但有一點不會改變,那就是美歐同盟關係仍是美國追求世界霸權地位的一個重要基石,雙方在安全、經貿等領域依然聯繫密切、相互需要。”袁徵説。

  不過,美歐關係進行一些具體調整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最大的變化或許將是歐洲的“獨立”。畢竟,特朗普已有的表態帶給歐洲更多的仍是擔憂。

  在2月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之後,不少德國媒體就認為,雖然特朗普派人表達了美國對於北約、歐盟的忠誠不可動搖,但並未消除歐洲對其的疑慮。“還有太多合理的理由懷疑特朗普對歐洲的關係。”德國《世界報》如是稱。

  袁徵認為:“未來,歐洲會減弱對美國的依賴,表現得更加獨立。例如,在一些國際熱點問題中,歐洲可能會根據自身需要,表達與美國不同的立場。”

  事實上,歐洲已經開始這樣的行動。去年下半年,歐盟決定重啟歐洲防務一體化計劃。“其中,歐盟內部討論最熱烈的一個問題就是強化歐盟的戰略自主性。這表明的正是歐盟的一種姿態,那就是雖然其與美國是同盟關係,但並不依賴於美國。”崔洪建説。

  (原標題:美歐還能愉快地做朋友嗎?)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