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
在上一波全球化過程中,中國雖然敞開懷抱擁抱浪潮,並一躍而成第二大經濟體,但不同於新加坡的地方是,中國始終清醒地從世界歷史中認識到了西方文明邏輯可能導致的危險。中國一直強調的“特色”,本質上,就是要探索如何將自己傳統的文明思維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努力繞開西方文明的魔咒“修昔底德陷阱”(後起大國總是會以武力挑戰現存大國之下的秩序),走出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不靠對外武力、殖民、擴張、掠奪完成原始積累)。
這一點上,中國是很認真的。中國一方面承認自己崛起,一方面也要求國際秩序更加公平合理,不是弱肉強食式的;是以“參與”和“影響”現有秩序的方式,不搞“推翻”、“另起爐灶”、“取而代之”。
李顯龍為什麼要盛讚習近平、隱晦地批評“有些國家搞單邊主義”?想想吧,如果真的“美國公司都回美國,美國人只買美國貨”,美國乾脆退出全球化,揮舞起保護主義的大錘、高築貿易壁壘,像新加坡這種依靠金融和物流為生的國家,以後還怎麼混?
而世界上多數國家,恐怕也跟新加坡可能面臨的境地相差不大。畢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完備的國民經濟和工業體系。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