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見證了一個個西方政治領導人黯然下臺,普京則成了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之一。1985年至今的30多年間,俄羅斯先後經歷了戈巴契夫、葉利欽和普京掌權的三個歷史階段。多年來俄羅斯主流社會普遍認為,戈巴契夫和葉利欽掌權的15年是“混亂、失敗的15年”,普京在隨後這15年中則始終保持了較高支援率。不過,西方主流輿論的看法與此截然相反,它們批評普京“獨裁”“強權”“蠻橫”,把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比作冰天雪地裏兇猛而可怕的北極熊。
政治道路之爭是場生死較量
路線關乎命運,道路關乎存亡。近年來普京領導的俄羅斯與西方圍繞政治道路和民主問題而發生的激烈鬥爭,突出反映了國際政治領域思想和政治較量的險惡程度。
普京陷入西方大國政治圍攻和輿論圍剿並非源自個人恩怨,這乃是冷戰後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折射和寫照。歷史上的俄羅斯與西方關係充滿曲折和糾葛,現如今西方世界囿于結構性矛盾和地緣利益又將俄羅斯視為最大的對手甚至敵人。
回顧歷史,戈巴契夫“民主化”“新思維”式的改革不僅未能解決既有社會弊病,反使蘇聯在短短6年內陷入全面社會動蕩與民族危機,最終導致亡黨亡國。繼戈巴契夫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改革試驗失敗後,俄羅斯迎來葉利欽時期原始而野蠻的資本主義以及“私人財閥和寡頭政治”。其9年多的“經濟私有化和外交西方化”試驗結果表明,改革最終的受益方只是極少數財閥、寡頭,絕大多數百姓只能是被愚弄和拋棄。
普京當政後的俄羅斯當局痛定思痛、改弦易轍。2003年以後,普京堅決打擊分裂勢力,削弱寡頭影響,整頓經濟秩序,掌控大眾傳媒,改組權力結構,積聚社會資源,強化中央權威,力圖走一條俄羅斯式的政治發展道路。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顯然不喜歡俄羅斯的特立獨行甚至離經叛道,它們既害怕俄羅斯的重新“崛起”,又不滿俄羅斯“脫離西式自由民主模式”。因此,西方政要和媒體多年來對普京進行了連篇累牘的批判,而批評和醜化普京的目的,顯然在於妖魔化和進一步瓦解俄羅斯。西方更願意看到一個衰弱、破碎的俄羅斯,極不希望俄羅斯重新崛起。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