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埃及利比亞轉型後更“警惕”美國

2012年09月13日 09:04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1日,埃及開羅,示威者翻越美國駐埃及大使館圍墻,拉倒了美國國旗。

  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在班加西的反美抗議中遇襲身亡。與此同時,埃及的駐美使館也爆發了抗議活動。引爆這些抗議活動的導火索是一部有褻瀆伊斯蘭先知之嫌的電影。但分析人士也指出,事件背後也折射出埃及和利比亞經歷去年變革後伊斯蘭勢力的崛起,而美國對此並沒有做好準備。這些國家在經歷“民主轉型”後,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更加警惕美國。

  背景

  變革後伊斯蘭勢力壯大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賀文萍認為,這些反美抗議爆發的大背景,是去年“阿拉伯之春”變革風潮後,伊斯蘭勢力在這些國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壯大。

  賀文萍説,埃及和利比亞在穆巴拉克和卡扎菲執政時,伊斯蘭力量受到了嚴重的打壓。而在他們下臺之後,像穆斯林兄弟會這樣的伊斯蘭力量實現崛起。這些伊斯蘭力量聲稱自己是舊政權中受迫害的一方,於是得到了民眾的響應,力量不斷壯大。

  賀文萍説,在中東北非很多國家,伊斯蘭勢力成為主導、或很重要的力量。比如在埃及,穆斯林兄弟會上臺,還出現了戴著面巾的主持人等等。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一旦出現褻瀆伊斯蘭教的事件,就像是一個火星,必將激起這些國家民眾的反抗情緒。”賀文萍説。

  博弈

  事件不僅因為宗教原因

  賀文萍認為,這次反美抗議並不完全是宗教的原因,還折射出這些國家與美國及西方勢力之間存在的一種控制和反控制的較量。

  賀文萍説,一直以來,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義都非常強勢,新生的政權也謀求本國政治的獨立性。賀文萍舉例説,以埃及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為例,他上臺之後,首先訪問了中國和伊朗,“這些外交手段,都表現了埃及尋求政治上的獨立性,而不是跟著華盛頓的指揮棒起舞。”

  此外,在埃及,反對以色列同時反對以色列背後的美國,體現了一種“政治正確”。這些國家的民眾認為,之前的政府和美國走得太近,犧牲了阿拉伯的利益,現在不想再接受美國的指揮。“民間一直有這樣的情緒存在,那麼靠這種情緒上臺的政治勢力也願意迎合這樣的民意”。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永成也認為,美國當初貿然出手,扶持了新興政權上臺,但對如何應對其中的伊斯蘭激進力量,卻沒有做好準備。

  影響

  大使遇害衝擊美對埃利政策

  駐外大使遇害在美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事件,這對美國對埃及和利比亞的政策會有何種衝擊?賀文萍認為,發生這樣的事件,會讓美國對這些國家的新政權更加提防。

  賀文萍説,美國對於這些國家新生的伊斯蘭政治力量一直不太放心。之前美國對其是採取既接觸但又不完全信賴的策略。因為這些政府畢竟是民眾選出來的,美國一直試圖將這些新政權維持在一種可控的狀態。

  賀文萍認為,這起事件對美國是一個教訓,美國需要反思,在與這些轉型中的國家、特別是充滿著濃郁宗教、民族情緒的國家打交道的時候,一定要尊重當地的宗教情緒。

  開羅出現暴亂,使新埃及政府處於很尷尬的境地,因為他們一直在試圖讓世界相信埃及的穩定和安全……在開羅,美國大使館前出現抗議活動是常態,因為很多人對美國持懷疑和憤恨態度,因為美國支援以色列,但之前的抗議活動都沒有攻擊過大使館。 ——《華盛頓郵報》

  美國大使遇害威脅到美國同利比亞新政府之間的關係,後者剛從卡扎菲手裏奪取了政權,同時,事件也讓美國輿論對“阿拉伯之春”的“民主開端”的前景感到失望。 ——《紐約時報》

  利比亞過渡政府一直努力對該國大量的武裝組織施加壓力,但這些武裝組織拒絕放下武器,並將司法也掌握在自己手中。週二晚上的領事館暴亂很明顯摧毀了過渡政府的這些努力。 ——英國媒體 (依水)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