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堅持重談“財政契約”,雅典聯合組閣困難重重
法國和希臘大選在5月6日塵埃落定,在野長達17年之久的法國社會黨領導人奧朗德將於15日入主愛麗舍宮;長期以來一直“輪流坐莊”的希臘兩大政黨遭遇“滑鐵盧”,而包括極右翼黨派在內的其他幾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黨卻異軍突起,嘗試組閣的各種亂象在所難免,甚至不排除再次大選的可能性。由此可見,驅之不散的歐債危機陰霾正在進一步催化歐洲政治生態變局。
儘管法國和希臘的國情大不相同,但兩國執政黨在大選中雙雙落敗的主因卻很一致,即大多數選民對嚴重傷害其切身利益的財政緊縮政策同聲喊“不”。為走出債務困局,法希兩國不得不大刀闊斧地削砍公共開支和增加稅收,結果導致經濟滑坡,失業率節節攀升,特別是希臘經濟已連續5年衰退,失業率目前高達20%以上並仍在繼續惡化,養老金等社會福利統統被大幅削減,普通民眾的生活水準今非昔比,難怪一些民眾稱他們對政府一波又一波緊縮措施的忍耐已經到達“極限”。
自2009年底希臘引爆歐債危機以來,歐盟27個國家中已有超過1/3的國家政局“變天”,債務危機久拖不決已成觸發歐洲政治生態變局的“催化劑”。
法希兩國政局變化在歐盟內所産生的影響非同小可。從法國方面來説,當選總統奧朗德已宣稱其第一要務就是兌現競選諾言,重新談判今年3月初歐盟峰會簽署的“財政契約”。在他看來,應對債務危機需要雙管齊下,即緊縮財政與刺激經濟增長和就業同時並舉。只要經濟增長了,政府收入就會增加,赤字和債務亦將隨之逐步減少。奧朗德的這一主張順應民心,在歐元區週邊國家大有市場。但主導制定“財政契約”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則迅速回應説,該契約“不容重新談判”。據此間一些觀察家分析,基於政治和經濟現實的考量,德法“軸心”不至於因此而破裂,兩國首腦最終可能會從大局出發而達成某種妥協:不修改“財政契約”,但再單獨另開一個刺激經濟增長與就業的處方,或許還可能對減赤目標做些適度“軟化”處理,這樣雙方都好向各自國民交代。簡言之,奧朗德當選意味著歐洲應對債務危機之策的“風向標”將會適當作出微調。問題是,在緊縮財政的情況下,刺激經濟增長與就業的資金從何而來?
希臘大選後的“內憂外患”更令外界擔憂甚至恐慌。眼下最大的內憂是政局動蕩,組閣困難重重;外患則是孕育著違約破産、退出歐元區,進而嚴重殃及歐洲乃至全球金融和經濟的巨大風險。按照法律規定,在選舉中獲得最多選票的新民主黨優先組閣,但其組閣努力已在7日宣告失敗。接下來,該輪到左翼政黨聯盟嘗試組閣。該聯盟在大選中打著強烈“反緊縮”的旗號,一躍而為第二大政黨,如果其組閣成功,實際上就等於宣告希臘毀約,後果不堪設想。曾經長期執政的泛希社運也有牽頭組閣的一線機會,但成功的幾率同樣極低。如果3個政黨各自都無法在3天限期內成功組閣的情況下,希臘就得再度舉行大選。作為歐債危機的“震中”,希臘政局如此撲朔迷離,無疑是歐洲金融市場的心頭大患。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已發出強烈警告,希臘必須不折不扣地履行救助計劃的各項條款,否則就會給其“斷糧”!
歐元區經濟現已陷入“二次衰退”,在各種利空消息接踵而至的情況下,其萎縮程度和持續時間可能將遠超預期。如今,希臘債務“火種”再次點燃,瀕臨“求救”邊緣的西班牙首當其衝,義大利和葡萄牙等其他“歐豬國家”惴惴不安,境況較好的德國等核心國家終究也不可能獨善其身。而希臘事態究竟何去何從,其外溢效應會有多大,金融市場的敏感神經又將如何反應?這無疑是國際社會眼下密切關注的幾大焦點。但此間也有一些人士抱有期待,歐盟或許會在十萬火急的時刻邁出一體化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