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訪德國、G8峰會、北約峰會、G20峰會、歐盟首腦峰會……剛剛當選法國總統的奧朗德,將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連續出訪。他將以何種姿態亮相國際舞臺?奧朗德時代的法國將推行何種對外政策?
分析人士認為,戴高樂之後的法國歷任總統,無論來自左派還是右派,外交上都遵循戴高樂主義路線,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這一點上,被認為“缺乏外交經驗”的奧朗德也不會例外。但與前任薩科齊相比,奧朗德在執政初期將推行較為強硬的外交政策。
挑戰默克爾 重新談判“財政契約”
“我當選後第一個出訪的國家將是德國。”這是奧朗德被記者問及對法德關係的看法時的表態。他想借此表達對法德關係的重視和對兩國繼續發揮歐盟發動機作用的期望。
奧朗德説,他到訪德國時將告訴默克爾:“我知道你不喜歡我,但我們還是需要合作。”
德國總理默克爾不喜歡奧朗德,除了與兩人來自不同的政治派別有關之外,更因為奧朗德在競選期間高調宣佈“法國不會接受目前狀態下的歐盟‘財政契約’”,法國將要求歐盟對此進行“重新談判”。
為阻止奧朗德當選,默克爾在其競選期間始終拒絕會見他,不給他提供國際支援。歐洲媒體曾一度傳言,歐盟多個主要國家領導人曾就拒見奧朗德達成私下協定,要在歐盟範圍內對其進行“封殺”。
今年3月初,25個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在布魯塞爾正式簽署《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穩定、協調和治理公約》(通稱“財政契約”),期望通過該契約強化各國的財政紀律,避免債務危機重演。
在法國社會黨很多人士看來,這個契約雖然名義上是一項歐盟條約,但很大程度上是德國在歐債危機的背景下、以歐盟經濟強國的身份“強加”給歐盟夥伴的。薩科齊雖然貌似契約的倡導者,實際上只是默克爾的“小跟班”。
奧朗德不願接受歐盟“財政契約”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認為這一契約將使歐盟走上財政緊縮的道路,而這不足以解決歐債危機。在歐洲經濟陷入衰退的情況下,歐盟應該採取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第二,這一契約的簽署確立了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印證了法國地位的下降。而在歐盟歷史上,法國地位始終高於德國或者至少與德國平起平坐。
分析人士稱,奧朗德和默克爾關於歐盟“財政契約”的紛爭,實際上是歐盟“緊縮”和“增長”兩條經濟路線的爭奪,也是法德對於歐盟領導權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