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裔美籍醫學專家金墉16日被選定為世界銀行下一任行長,美國人掌權世行的“慣例”儘管備受爭議,但最終得以延續。透視這一結果不難發現,發展中國家在推進世行治理民主化進程中實現新突破,但革新的合力還有待更長時間積累。
在世行近70年的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候選人第一次走上競爭舞臺,挑戰世行行長被美國人“欽點”的成規,這本身就已經改變了歷史。
發展中國家候選人為世行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智識,讓更多人了解到新興經濟體在經濟實力與日俱增的同時,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責任意識也在不斷提升。
這種突破還體現在人們關注發展問題的觀念中。三位候選人各自勾勒世行未來藍圖時,都把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國家的訴求放在重中之重,有無發展中國家工作經驗也日益成為衡量候選人是否稱職的關鍵因素。
金墉在當選當天即發表聲明説,世行將擴大發展中國家的聲音,高效應對各成員國的多樣化需求,併為可持續增長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援。
不僅如此,國際機構掌門人的選拔應跳出國籍限制,唯才是舉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 斯蒂格利茨所言,候選人的國籍以及提名國家,不論大小、貧富,都不應影響誰最終獲得行長一職。
儘管與以往相比,今年的遴選過程更加透明,但力量的天平最終還是發生了偏移。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認為,投票權決定最終人選的局面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世界銀行行長候選人、尼日利亞財長恩戈齊 奧孔喬-伊韋拉也認為,行長的任命是以政治影響和份額投票,而非以擇優原則決定。
當今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均為二戰後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産物,成立時反映的是以歐美為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而如今,各國間經濟力量的對比與數十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兩大國際機構也應順勢而變。
金磚國家日前在新德里發表的《德里宣言》中重申,新的世界銀行領導層必須承諾將世界銀行轉變為真正反映所有成員觀點的多邊機構。奧孔喬-伊韋拉認為,在這個日益多極化的世界中,世行應成為國際治理改革的領跑者。
然而,無論打破舊體系,還是建立新體系,都將是一個充滿了各方力量博弈的漸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興經濟體雖正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經濟、金融各領域的實力均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且凝聚力有待提高,離切實改變國際政治經濟版圖尚有距離。新興國家爭奪更大話語權雖合情合理,但須量力而行。
不管怎樣,點滴進步,可見的、潛在的,都將為未來可能發生的改變奠定基礎。(記者 樊宇 蔣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