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分析稱伊朗局勢發生變化 國內出現鬆動分化跡象

時間:2012-04-17 11:02  來源:法制日報

  長期以來籠罩在伊朗上空的戰爭陰霾能否就此風吹雲散,抑或惡化為壓頂雷霆、霹靂直下,很大程度上維繫于本次談判的結果。因為與此前相比,西方國家與伊朗的政治外交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發生戰爭的變數在顯著增加,和平已迫近到最後關頭。和平已處在十字路口,各方理應牢牢抓住這一至關重要的機遇。

  強迫伊就範符合西方大國利益

  伊朗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全球政治版圖中的重要關注點。從能源供應鏈看,伊朗石油資源豐富,石油生産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核心成員之一,伊朗在國際石油供求政策中具有重要影響力。基於石油這條“命脈”,無論是西方國家的政客、利益集團代言人還是普通民眾,都有理由對伊朗保持強烈的關注。

  從地緣政治看,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這是一條重要的“戰略利益弧”,也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多事地帶”。

  從歷史文化和現實影響力看,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國,在藝術、音樂、建築、詩歌、哲學和思想體系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其獨特的政治體制和思想體系,奉行“輸出伊斯蘭革命”和“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在伊斯蘭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卻與西方世界大相徑庭並形成持續對抗之勢。不僅如此,自從1979年霍梅尼萊革命後,伊朗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斷絕外交關係,並多次發生衝突,漸成宿敵。

  在這一背景下,伊核問題的出現更加堅定了西方國家“制服”伊朗的既定目標,在他們看來,讓伊朗這樣的“危險國家”掌握核武器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採取各種手段,持續地推動伊朗就範于西方國家的意志,必要時甚至不惜訴諸於戰爭,是西方國家堅定不移的對伊政策。

  國際政治輪盤于伊不利

  近期以來,從突尼西亞肇始,政治變革之火席捲中東、北非。在這場大火中,重點對象並非是如突尼西亞這樣的小國。西方國家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事實上,西方國家在這場角力中的真正目標,正是埃及、伊朗、敘利亞這些阿拉伯世界的重鎮。一個類似于中國古代“假途滅虢”的故事,正在中東、北非上演。與埃及、伊朗等主攻方向相比,利比亞強人卡扎菲倒臺只是西方國家順手而為。

  從事態發展看,2011年2月11日,埃及鐵腕人物穆巴拉克辭去總統職務並接受司法審訊,標誌著埃及政局已經易色;敘利亞老總統阿薩德去世後,其子巴沙爾繼任後雖然致力於緩和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但大火已經“接力”燒至大馬士革,西方國家也不會放過天賜良機。不過,近日敘政府與反對派停火,使得西方國家有機會給巴沙爾留出“以觀後效”的機會,但這樣一來,其對敘的壓力完全有可能轉移至伊朗這根“硬骨頭”。

  在中東、北非之外,同樣存在核問題,也同樣使西方國家分神分心的就是朝鮮。但是,朝鮮與中國、俄羅斯接壤的地緣特徵、其對其他同類型國家的影響力、朝對外政策非同尋常的靈活性以及新任領導人金正恩同樣需要“觀察窗口期”,使得西方國家不大可能對朝動武。因此,近期內,在西方國家的戰爭地圖上,最有可能被標為目標地的就是伊朗。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