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普京談外交強調強大自立 反導成俄美關係試金石

時間:2012-03-09 13: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3月7日表示,美方準備與俄羅斯當選總統普京合作:“我們做好了在當選總統普京宣誓就職並履行總統職責後與其開展合作的準備。”

  她表示,美方將尋求在敘利亞危機等“一系列難題”上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

  在其新的總統任期內,普京將如何處理與美國等大國的關係?俄羅斯將如何應對當今國際諸多熱點問題?

  他在2月27日的《莫斯科新聞報》上發表了最後一篇“競選檄文”——《俄羅斯與不斷變化的世界》,簡述他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思路和理念。

  “只有強大和自立才受到尊重”

  普京在這篇為俄羅斯未來外交政策“定調”的綱領性文章中強調,俄羅斯只有在強大和自立時才會受到尊重。

  他認為:“確保全球安全的唯一途徑是,與俄羅斯一起努力,而不是試圖‘降低俄羅斯的地位’、從地緣政治上削弱俄羅斯或者削弱其國防潛力。”

  普京在文章中措辭嚴厲地抱怨“美國常常試圖在傳統上對俄羅斯至關重要的地區進行政治操控”,並試圖左右俄總統選舉。

  他強調要在反導問題上堅持原則,認為美方主導的這一計劃將最終破壞俄美之間的核導彈平衡。

  普京認為,“阿拉伯之春”是西方為獲得影響力和市場所做的努力,而利比亞正是西方之得、俄羅斯之失。

  對於這篇文章,《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主編盧基揚諾夫稱:“從根本上説,普京的觀點沒有變化。這篇文章與普京2007年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的演講類似。不過,普京的論調稍有變化。這次的語氣是防禦性的,而非攻擊性的。”

  長久以來,普京是讓美歐政要十分頭痛但又無法回避的談判對手,認定普京是給他們搗亂的“麻煩製造者”。正因如此,當梅普二人“王車易位”消息證實後,美歐要員即紛紛含沙射影地勸普京“收心收手”,美歐媒體不約而同地齊聲對普京“口誅筆伐”。當莫斯科街頭出現反對派示威活動後,美歐媒體又大肆渲染“阿拉伯之春”已復現于莫斯科街頭。

  這些規勸和恐嚇都未能改變俄羅斯政治氣候的風向。相反,美歐媒體罵得聲音越大,普京表現得越淡定,其支援者也更形壯大。

  反導問題 俄美關係的試金石

  此間分析人士指出,重返克里姆林宮之後,普京將面臨一系列外交抉擇。這眾多雙邊關係中,俄美關係似乎最棘手。

  普京3月2日強調,俄美關係“重啟”留下的不只是“簡單的廣告詞”,而且還有實際的成果,比如在縮減進攻性戰略武器和俄羅斯入世方面達成的協議。他還透露:“俄美就反導問題的解決曾一度達成一致,但由於美方不想將自己的建議形成文字而無果而終。”

  從普京的表態可以看出,反導問題仍是當前俄美關係的試金石。

  普京掌舵後的俄羅斯還要千方百計地制止美歐動不動就對別國內政指手畫腳的蠻橫做法。

  普京説過:“儘管近年來在發展俄美關係方面做出不少努力,但仍未帶來根本性變化。俄美雙邊關係仍然不斷出現反覆。這種不穩定的夥伴關係,某種程度是受老觀念和恐懼心理的影響。”

  儘管不喜歡西方,但普京並不反西方。他在擔任兩任總統期間一直致力於改善俄美關係,希望雙方能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互信。但所有嘗試以失敗告終後,徹底失望的普京才開始對美國採取強硬立場。

  務實的普京對俄羅斯的實力和現狀有著清醒的認識,俄羅斯要實現現代化和擺脫經濟對原料出口的過度依賴,就離不開西方的資金和技術。與美國交惡,必然阻礙俄羅斯的現代化進程。

  當然,“新普京”將引領俄美關係走向哪條“新路”,現在還遠不能一筆標明。

  俄中關係會有新的積極變化

  對普京而言,俄中關係的未來應該是最順手的,因為它有最紮實的良性基礎,只要保持和發展現有關係模式就可以了。

  美國媒體曾特別指出,普京在那篇文章中,唯一好言相待的就是中國。

  普京此文以相當篇幅談及中俄關係,特別指出與中國關係的重要作用,稱中國經濟增長不應被視為威脅,而是一個敦促俄羅斯與中國加緊合作的挑戰。而且,俄中關係被俄方投放到加快實施其整體亞太戰略的大背景中之後,兩國關係將出現新的積極變化和利益契合點。

  抓牢獨聯體 看重大歐洲

  在處理好俄、美、中大三角關係的同時,與獨聯體國家的關係仍將被普京視為是優先方向,因為這是俄方與美歐抗衡的重要資本。在這方面,普京將繼續全力推行歐亞經濟共同體和俄-哈-白俄“關稅同盟”。

  關於俄歐關係,普京在文中強調:“俄羅斯是大歐洲和歐洲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羅斯公民認為自己是歐洲人。我們對於歐洲整體發展非常關心。席捲歐元區的危機不可能不損害俄羅斯的利益,畢竟歐盟是俄羅斯最大的對外貿易夥伴。”可以想見,俄歐關係不大會因普京的回歸而面臨什麼“突變”。(記者 關健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