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又在歐盟峰會上“唱反調”。在當地時間1月30日舉行的歐盟今年首次峰會上,英國對旨在強化財政紀律的“財政契約”草案説了“不”;而在去年歐盟的最後一次峰會上,英國動用否決權,阻止了法德修改《裏斯本條約》的提議,迫使歐盟26國另行締結政府間條約。
上次反對修約,英國首相卡梅倫曾對議會解釋稱,修約提議“不能為倫敦金融城提供保護”,“不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他還強調行使否決權是一個“艱難但正確的決定”。而現在反對“財政契約”,卡梅倫再次祭出“國家利益牌”,並表示“我認為單單此項協定無法解決目前歐洲的危機問題……我不想阻礙他們認為應當做的事……我們國家的利益是這些國家應對並化解歐元困境。”但是英國工黨領袖米利班德表示,卡梅倫此舉並沒有真正保護英國的利益,他認為英國應該繼續“留在談判桌前而不是對條約説不”。就連執政聯盟對卡梅倫的舉動也頗有微詞,副首相剋萊格對卡梅倫否決修約表示不滿,私下抱怨這種舉動會使得英國被孤立。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歷史不難發現,英國似乎對歐洲一體化有種“抗拒”情結:英國不是歐盟初創國,拒絕歐元,反對一切監管金融政策,對《申根協定》説不,不參加資助歐盟窮國,甚至不願意遵從歐盟規定廢除英制度量衡……
歐債危機當前,英國的種種表現讓歐洲大陸國家很是惱火,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卡梅倫否決修約提議後,甚至拒絕與卡梅倫握手,而兩國更是結下樑子,從政界到媒體間打起了口水仗,互相攻擊其經濟狀況。歐洲大陸媒體認為,卡梅倫兩度“唱反調”的舉動堪比英國19世紀的“光榮孤立”。英國與歐洲大陸在地理上隔海相望,確實存在“孤立”的傳統和“隔岸觀火”的心態。英國人有種説法:“我們和歐洲在一起,但不從屬於歐洲。”在歐債危機發生後,更有某些英國政客大讚當初不加入歐元區是多麼英明,議會更是曾醞釀投票表決英國是否要退出歐盟。英國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種種“抗拒”,正是英國社會對歐洲大陸這種“孤立”傳統作祟。有學者評價,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關係一直若即若離,有利益就聯繫緊密,有衝突就拉開距離。
19世紀,“光榮孤立”讓英國遠離了拿破侖挑起的戰火,而今英國若真的想對歐洲大陸上蔓延的“債火”完全置身事外,似乎不太可能。雖然英國不是歐元區國家,但同樣遭受歐債危機的影響,英國經濟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較高,從歐洲單一市場中獲益良多,其進出口貿易的50%以上都是與歐盟國家進行的。歐債危機重創歐洲國家經濟,導致英國對歐出口下降。根據官方數據,去年9月份英國貿易逆差曾達到98億英鎊 (約合151.5億美元)的歷史最高點。而經濟學家預測,如果歐債危機繼續蔓延,英國的經濟則面臨二次探底的風險。更重要的是,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疏離讓人感覺寒心,長此以往,難免影響對解決歐債危機至關重要的市場信心。(成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