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軍工不能承受之重
西歐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曾經引領著地面裝備的發展潮流。英國是坦克的發源地,德國裝甲車輛更是以精良著稱於世。但是一位專家説的好,整個西歐的地面軍隊在冷戰後已經在“心理上完成了復員”,甚至對地面作戰有種莫名的恐懼。
2011年,一位前英國情報官員披露,英國共有256位將軍,但只有200輛“挑戰者-2”型主戰坦克——可見英國陸軍縮水到了何種程度。再加上近年經濟疲軟,像英法德這樣的西歐大國也不願意在採購地面裝備上花費更多精力,有條件的則是把軍備出口以牟利。英國去年關閉了BAE公司的挑戰者-2型坦克生産線,連競爭國外市場的念頭都沒了。
現在西歐重型陸軍裝備的製造主力,仍然是德國。雖然德國國防軍的規模也在急劇縮小,但軍工出口卻獲利頗豐。2011年德國批准向沙特出口200輛“豹”2A7,這是30年以來首次向沙特出口主戰坦克,僅此一項就有30億歐元進賬。德國政府推進高端製造業的做法,使得其免於歐洲國家的大規模的債務危機。
這一年,法國舉辦了第十七屆法國國際軍警設備展覽會。在這次博覽會上,法國首次展出了名為“大力神”的協同可穿戴式外骨骼。“大力神”由法國武器裝備總署制定,多家公司參與研製,主要由機械腿(結合有機械裝置、電腦和電子裝置)和背部支撐架組成,使穿戴者能夠輕鬆背負重物。
這種外骨骼能夠增強士兵在戰場上的負重能力和持久作戰能力,但誰來承受越來越沉重的西歐陸軍軍工?
印度:全球化採購的誘惑與陷阱
2011年,印度陸軍的奇特之處在於,一方面國産裝備遲遲無法達到性能要求,另一方面頻頻在全球採購陸軍裝備系統。
全球採購需要鉅額經費,但印度陸軍經費在三軍中始終處於弱勢。2011年,《印度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稱印度陸軍包括火炮、飛機、防空與夜戰系統、反坦克導彈、精確制導彈藥、專業化坦克以及步槍彈藥等在內的裝備缺口達到4100億盧比。
4100億盧比,相當於82億美元。從印度陸軍採購的從坦克到子彈的龐大種類來看,這筆錢未必夠用。但目前來看,印度如果從國內軍工企業採購,更是要遠遠超過82億美元,而且還沒有西方企業生産裝備的品質好。
印度的三軍裝備採購,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即使進入採購程式也經常無疾而終。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印度陸軍2011年試圖重啟停滯多年的引進瑞典“博福斯”火炮的項目,向美國購置價值6.47億美元的145門M-777超輕型榴彈炮開始面臨“技術困難”……
這樣的情境下,當印度陸軍宣佈,準備裝備法國奈克斯特系統公司與印度拉森特博洛公司聯合研製的創新型155毫米牽引式火炮時,沒人當回事。
印度陸軍的問題,究其根本來説,是其對現代裝備使用和維護的複雜性缺乏清醒的認識,而簡單交由從國外採購來解決。面對各種各樣的國外裝備,印度首先要找一個更專業的採購部門。
日韓:任重道遠的國産化
對比于印度的全球軍購,軍迷們發現,韓國陸軍和日本陸上自衛隊的裝備,大部分都實現了國産化。
當然,由於地理因素不利於重型裝備運輸,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地面裝備的設計水準。在2011年,北海道的陸上自衛隊首次將坦克和裝甲車運往九州,在大分縣的演習場進行訓練。
韓國的陸軍裝備在國産化上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甚至已經在開拓國際市場。但是2011年韓國正在開發的K-2“黑豹”主戰坦克的國産化陷入危機,其核心零件電源箱項目因進度一再拖延,正在考慮使用進口産品替代。
報道稱,如果K-2最終採用進口電源箱,那麼該坦克就只能算是“半國産”,韓方與土耳其簽的出口合同也可能因此出現問題。看來,韓國地面裝備還談不上掌握核心技術。其實韓國的K-21裝甲車在2010年就因發生滲水事故而停産。
國産化值得尊敬,但卻任重而道遠。
2011年,伊拉克陸軍開始裝備一水的美式M-1坦克,以色列陸軍的“鐵穹”反導系統首次成功擊落了對方的火箭彈,利比亞的反對派創造性地把航空武器裝載在皮卡上,掀翻了卡扎菲政權……
無論陸軍裝備如何發展,使用裝備的人的勇氣和創造性,才是決定裝備戰鬥力的靈魂與核心。(鄭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