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紐約的小江在最近的美國購物季中購入數件衣物,她發現其中挂有“中國製造”標簽的僅有三分之一。“兩年前你會發現買的衣服基本都是中國製造。”她説。
在紐約著名的梅西百貨,在一排襯衫櫃檯前,記者翻看商標,産地豐富,除了中國,還有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越南、秘魯等地。
就服裝領域而言,“中國製造”主要佔據了美國的中低端市場,也是此間很多普通消費者的基本選擇,相對而言,高中端市場更多為美國本土産品或歐洲進口産品所佔據。
今年五月,美通社發佈的一則報道説,航運領域的數據顯示,美國服裝、鞋子的進口商所在地正從中國轉向南亞、中美洲等地。
報道説,美國進口的來自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産品份額正在減弱,相反,來自東南亞和中美洲地區的産品份額正在增加,形成此消彼長之勢。
此外,來自美國商務部紡織服裝署的最新數據也顯示,今年從中國進口的服裝産品,在美國服裝進口總金額中所佔比例也正在下降。數據顯示,截止今年十月底之前的一年間,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所有服裝金額佔美國進口服裝總額約為37.8%,相比較而言,上年為39.2%。
數據顯示,美國進口中國服裝總額這一年間增長幅度為7.4%,但這也是中國服裝輸美連續第二年增速減緩。中新社記者同時發現,在美國商務部紡織服裝署所列出來的美國前十三大服裝進口國中,儘管中國仍佔據第一,但這一年間,沒有一個國家的份額增幅是小于中國的,基本上都不同程度超越了中國。相比較中國的7.4%,一些國家的增幅甚至達到30%以上。
與此同時,中國出口服裝的單價卻在上升。來自中國紡織品服裝業內的估計稱,今年中國對美服裝産品出口單價提升幅度達到20%。
總額增幅減弱,單價上升,所以美國商務部紡織服裝署得出結論,作為中國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大項的中國服裝産品,已在美國同類進口份額中日漸式微。
取而代之的是越南、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墨西哥、印度、宏都拉斯、柬埔寨、薩爾瓦多等8個國家。今年,美國進口這8個家服裝産品的總額已經開始超過中國。
中國輸美服裝份額式微的趨勢,顯然與人民幣升值和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造成的出口價格上升密不可分。這一問題也同樣存在於中國其他勞動密集型産業出口的問題上,而紡織服裝業則是這些行業中的代表,此外中國對美國另一個出口大項傢具,今年出口美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來自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經濟研究部門的兩名高級經濟師今年8月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以2010年為例,中國製造的服裝在整個美國市場佔據的份額是35.6%,而美國製造的服裝佔到24.9%。這也是美國市場上唯一一項中國製造超過美國製造的産品大項。
中國製造的另一大項傢具在美國市場佔據20%的份額,但是美國製造的傢具卻佔據市場的59.6%;中國製造的輪胎僅佔美國市場的1.2%,而美國製造的輪胎卻佔據美國市場的74.9%。
高級經濟師加林娜 霍爾和巴特 霍布簡在這份名為《美國市場中的中國製造》的“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經濟信函”中指出,事實上,中國製造的産品及服務僅佔2010年美國消費市場的2.7%,而美國製造的産品和服務佔整個美國消費市場的81.9%。兩位經濟學家得出結論,中國産品價格高漲並不會把通脹引入美國。
這個報告也顛覆了很多人對於“中國製造”已經佔領美國的錯誤印象,不過這樣的觀點並不受到美國媒體的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美國2010年GDP為14.6萬億美元,其中消費一項佔到約七成。而2010年,美自華進口貨物總額3649.4億美元,僅佔美GDP的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