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在利比亞貝尼沃利德,卡扎菲的支援者們參加示威遊行。新華社記者楊光攝
以人道主義為藉口,武力干涉他國內政,進而推翻某個政權,扶植聽話新政權的“實驗”,這些年來西方做過很多。如果拋開軍事行動的短暫成敗,以最終是否實現了一國一地的和平穩定來評判,可以説,西方從未取得過成功。人們不會忘記,今天發生在的黎波裏的轟炸,8年前同樣曾出現在伊拉克的夜空,甚至連轟炸的理由都是相似的:搭救受到專制統治威脅的民眾。但歷史和現實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訴諸武力解決不了危機,狂轟濫炸帶不來人道主義。外來軍事干預固然可能迅速改變一個國家的政權,可化解不了對立與衝突,在付出了慘痛代價之後,被干預國及其所在地區從來就沒迎來過別人定義的“黎明”,而是帶著“血仇”、陷入無休止的動蕩之中。
國際社會之所以成其為“社會”,正是基於主權國家的存在,任何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都不容侵犯。儘管利比亞危機的導火索來自於內部矛盾累積,來自於周邊國家“革命”的示範效應,但其未來依然應該由利比亞人民自己決定。
遺憾的是,雖然和平與發展是21世紀的主題,雖然隨著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經濟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世界性戰爭受到極大制約,“炮艦政策”愈發不得人心,但西方列強百餘年因襲下來的霸權主義強盜邏輯卻沒有改變,對待第三世界國家的殖民主義做派也沒有改變。一定程度上説,在尚不均衡的國際格局和尚不公正的國際秩序中,霸權主義、殖民主義並沒有死,而是以新的形式活著:或表現為動輒拉幫結派、耀武揚威,將大炮、巨艦拖出來到別人家門口遊弋一番,亮亮肌肉;或表現為煽動內亂、武力干涉、經濟制裁相結合,輸出和培植西方認可的、需要的價值觀,搶佔未來戰略和軍事存在。
此時此刻,利比亞人民依然枕著槍炮聲入眠,即使是最初為多國聯軍空襲歡呼的反對派,當仰望法國戰機與美國導彈從頭頂呼嘯而過時,心中也為悲慘的殖民歷史是否將重現而忐忑。飽含利益動機的外來軍事干預永遠解決不了一個國家的內部問題,內部的混亂無序只會給覬覦已久的外部勢力提供可乘之隙。這一點,所有嚮往和平的人們都該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