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步日本後塵?
在西方,仍有很多經濟學家保持樂觀,相信美國能夠避免陷入日本這種停滯不前的境地,理由主要是基於美國政治體制的靈活性和美國人對資本主義經濟“創造性破壞”的容忍度。他們説,日本政府一開始拒絕承認問題的嚴重性,而後又為了增加就業機會而花大錢投入在公共事業上,這只是延緩了調整經濟結構的步伐。後者雖痛苦,但對於拯救經濟頹勢實為必要。
“我們不是日本,”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 E 豪爾説,“在美國,大家想的還是我們總能找到辦法讓國民重新有興趣進行消費和投資。”
然而,隨著要求減少聯邦政府開支和預算赤字的呼聲高揚,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則警告“日本化”衰退模式可能在歐美重演。
“美國、英國、西班牙、愛爾蘭,這些國家都在經歷日本大約十年前的情景,”野村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師理查德 庫説。他最近寫了一本書闡述日本經濟的經驗教訓給全世界的啟示。“數以百萬的個人與公司眼看自己負債纍纍,所以他們寧可用現鈔還債,而不是選擇貸款和消費,”庫説。
貝阿彌喜則是大阪的一名房地産仲介,房地産價格在過去19年的大部分時間內一直保持下跌趨勢,買房人少了;同時,很多房主苦於無法還清已經高於房産價值的房貸,賣房人也少了。貝阿彌的生意不好做,於是他幾年前想出一個新招:成立一家公司,指導房屋業主通過某套複雜的法律程式申請個人破産,以此把原先的房貸一筆勾銷,同時把房子“賣”給某位親屬,後者可根據房屋的現價申請小額貸款。
正一就是貝阿彌的客戶,他那套4居室的公寓當初花了50余萬美元,去年以18.5萬美元的價錢賣給一個親戚。他還在猶豫是否要申請個人破産,好把他欠銀行的11萬美元貸款抹凈。
經濟學家們指出,通縮之所以惡性迴圈、不止不休的原因之一,是它使企業和個人為了生存而削減支出、出售已經擁有的財物,而不是購買新東西或進行新投資,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致命阻礙。
“通縮摧毀了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所需的風險承擔機制,創造性破壞被純粹的破壞性破壞所取代,”東京的慶應大學經濟學家竹森俊平説。(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