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日本遺失“獸性”走不出通縮時代 歐美將步其後塵?

時間:2010-10-29 08:55   來源:新華網

  遺失“獸性”

  對於40歲以下的日本人,可能沒有所謂“今非昔比”的惆悵感。上世紀80年代是日本經濟的輝煌時代:股市瘋漲、日元飆升,日本企業在全球攻城掠地,將環球電影製片公司、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等好萊塢大鱷和洛克菲勒中心之類美國地標建築收入囊中。

  1991年,經濟學家預測日本會在2010年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現實是,日本如今的經濟總量維持在1991年的水準:國內生産總值5.7萬億美元(以當前匯率計算)。而在同一個時期內,美國GDP翻了一番,達到14.7萬億美元。今年,日本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也被中國超過。

  日本股市市值比1989年縮水了四分之一;住宅平均價格與1983年持平;日本國債相當於GDP的兩倍;人口在減少,自殺率和貧困率卻在升高。

  在美國,日本也不再是學界感興趣的研究對象,美國大學裏一度爆滿的日語課堂如今門庭冷落,一些日本問題專家也開始轉向。裏根時期的貿易談判代表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在上世紀80年代寫過一系列關於日本如何威脅美國地位的文章,引起華盛頓的重視,他卻告訴《紐約時報》自己正在學習中文。“我幾乎不再去日本了,”他説。

  《紐約時報》説,經濟衰退帶來的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日本人的信心危機。20年前,日本活力十足,野心勃勃,期待著創造一個以日元為基礎的亞洲經濟新秩序。如今這種活力和野心被疲憊和擔憂所取代。日本似乎龜縮進一個殼中,安於接受逐步退出世界經濟舞臺中心的現實。

  日本昭和電工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大橋光雄説:“日本人曾經被稱為經濟野獸,但這一路走來,日本把它的獸性遺失在途中。”

  從前那些喜歡拜訪紐約曼哈頓和巴黎名品店的日本人越來越喜歡待在家中,不敢隨便花錢,在經濟停滯和通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則熱衷於“優衣庫”之類平價品牌,拒絕購買汽車和電視機之類大件商品,海外留學潮也日漸減退。

  在通縮情況下,由於價格持續下跌,人們往往在投資或消費時較為猶豫,因為此時“錢更值錢”。在日本,持續近一代人的通縮給人們的世界觀留下更深刻的烙印:它培養了一種對未來的悲觀情緒和懼怕承擔風險的心理,使人們本能地抗拒消費或投資,由此將需求和價格進一步拉低。

  “一種新的常識出現了,消費者把購買或借貸看作是不理性乃至愚蠢的行為,”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通脹心理的教授武村和久説。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