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美國在海地地震後的表現受嚴厲批評 引發"美國效應"

時間:2010-01-21 08:13   來源:人民網

  美國在海地地震後的表現受到嚴厲批評

  人民網1月20日訊 據西班牙《起義報》今天報道,就在玻利維亞、古巴、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和阿根廷等國向受災的海地送去食品、醫生、外科器材、藥品和救災專家的時候,美國向海地派去上萬名全副武裝的軍人。美國在海地地震後的表現受到嚴厲批評。

  本來已經很窮的海地居民現在受到地震的無情打擊,人們在街頭要求食品和醫療救助。國際援助正在到達。美國對首都太子港的機場實行軍事控制,沒有在第一需要的時間迅速提供國際援助,美國人到海地晚了48小時。

  委內瑞拉駐海地大使卡尼諾説,美國的軍隊原來只限于控制機場地區,現在已經全副武裝出現在街頭,當地的居民不需要軍人,而是需要援助。委內瑞拉的武裝部隊向海地人民提供援助,沒有武器和炸彈。海地政府對此表示感謝。查韋斯總統還宣佈在這期間燃料免費,將運去數千噸食品,派去專業人員幫助海地重建。普雷瓦爾總統感謝委內瑞拉人民和查韋斯總統,查韋斯理解南-南合作的重要。普雷瓦爾説,委內瑞拉的援助是重要的,在災難發生以前,委內瑞拉已在海地建設住房,幫助發展農業和建設新機場。

  玻利維亞副總統裏內拉要求美國軍隊從海地撤走,因為“他們不做任何支援和救援的工作,沒有對海地人民提供更多的金融和經濟支援。海地政府提出了一項重建城市行政中心的計劃,需要100億美元,必須支援這項建議”。裏內拉認為美國派1萬名士兵到達海地可能意味著將在那裏建立另一個軍事基地。(管彥忠)

  地震引發的“美國效應”

  人民網華盛頓1月20日電(駐美國記者  溫  憲)海地地震發生後,美國政府反應迅速。總統奧巴馬數次發表講話,並出臺一系列救援措施。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中斷對巴布亞紐幾內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訪問,于1月16日對海地進行了4小時的訪問。她在海地表示,美國“今天,明天和在未來的日子裏都會留在海地”。

  美國在海地地震後的所為,將對美國在加勒比海乃至整個拉美地區的外交戰略産生影響。海地西鄰與美國長期對抗的古巴,南望多年向美國叫板的委內瑞拉,與美國本土僅相隔1120公里,被視為美國“後院”的門戶。奧巴馬政府執政以來,雖然在改善與拉美國家關係方面做過努力,但由於受到與哥倫比亞軍事合作的負面影響以及阿富汗戰爭等因素的干擾,美國在拉美地區的“接觸”政策收效不大。此次美國借海地地震之機凸顯其救援力度,既可在改善形象方面爭取加分,又可牢牢佔住美國“後院”門戶,並以此為支點繼續向南輻射、施加其影響。

  美國國內政局也將因此産生微妙影響。美國前總統布希曾因卡特裏娜颶風救援不力而在政治上失分,奧巴馬競選總統時曾將此作為前政府的“軟肋”予以抨擊。有鋻於此,奧巴馬在應對海地地震時表現得格外努力。2010年是美國的中期選舉年。美國政府自然很看重這一政治晴雨錶。如果美國政府在海地救援工作中的表現得分,無疑將有利於民主黨人在中期選舉中的地位。

  不過,美國政府在海地地震後的表現也引發了一些批評和擔憂。有人批評美國在“外交大盤已經太滿之時”,對海地災難的全力救援“有些過分”。還有更多的人擔心美國的所作所為會出現自食其果的“飛去來器效應”。很多人對於美國與海地之間的關係留有不愉快的回憶。歷史上,美國對海地的政策不斷出現兩個極端:或對海地內部事務橫加干預,或對其長期忽視。此次海地地震發生後,美軍海、陸、空全面出動,並毫不猶豫地獨家控制了太子港機場,也因此不斷傳來美國借機“接管”海地的抱怨和指責。

  美國政府對此十分敏感。美國官方屢屢説明,其所有救援行動既是應海地政府之邀進行,也是通過海地政府批准而行。值得密切觀察的是,當海地地震焦點不再時,美國將如何在海地重建中發揮其作用和影響。有分析指出,海地地震災難為奧巴馬政府“以一種新的方式行事提供了一個機遇”,關鍵是如何在微妙的正負“美國效應”之間保持平衡。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