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將對美日同盟關係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不會從根本上動搖美日同盟關係的基礎
近一段時間來,美日圍繞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齟齬不斷,兩國同盟關係出現裂痕。12月21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裏 克林頓“非常罕見”地召見日本駐美大使藤崎一郎,敦促日方儘快履行兩國簽署的普天間基地搬遷協議,更是引起外界的廣泛關注。普天間基地搬遷已被視為美日關係中敏感與棘手的問題。
普天間基地問題的由來
普天間基地位於日本沖繩島西南部,沖繩縣宜野灣市南側,佔地4.8平方公里,可容納戰鬥機160架。現駐美軍第1陸戰隊航空聯隊第36陸戰航空大隊和第18航空控制大隊,美軍總人數近5000人。由於普天間基地位於市中心,當地居民一直對基地帶來的噪聲、事故、犯罪等問題不滿,多次舉行抗議活動。
經過多年談判,美日于1996年就調整和縮小駐沖繩美軍基地問題達成協定,其中包括在沖繩島東海岸附近海面建造一座海上直升機機場,以代替普天間基地。2006年5月,美日就駐日美軍整編達成最後協議,決定在2014年年底前將普天間基地遷移至沖繩縣名護市施瓦布軍營沿岸地區。但該協議遭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強烈反對,要求將基地撤出沖繩縣,甚至完全撤出日本。
今年9月上臺的民主黨此前一直表示要將普天間基地轉移至“縣外”或“國外”,但上臺後態度發生微妙變化,提出要將基地轉移至縣內基他地方等替代方案,這不僅招致聯合執政的社民黨的堅持反對,也引起了美方的強烈不滿。
美方堅持認為現行搬遷方案是最佳選擇,敦促日本“迅速”履約,將基地遷往沖繩縣名護市。美國總統奧巴馬11月訪日後,兩國設立了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部長級工作組,並進行了多輪磋商,但因彼此立場難以協調均無果而終。12月8日,工作組宣佈叫停。日外相岡田解釋説,“當前情況已經超出了部長級工作組可以討論的範疇。”
12月15日,日本政府召開由聯合執政三黨黨首組成的基本政策閣僚委員會會議,決定推遲解決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理由是需要有更多時間予以“認真考慮”。日本首相鳩山原打算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期間會見奧巴馬,説明日方立場,但這一提議被美方拒絕。
12月21日,希拉裏 克林頓召見日駐美大使,敦促日儘快履行現有協議,被外界稱為是美國向日本發出的“最後通牒”。美日因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而引發的矛盾進一步升級。
美日矛盾的冰山一角
美日同盟建立50年來,美國一直以“保護者”自居,引起日本一些民眾的不滿。但在自民黨執政期間,奉行“親美”政策,美日矛盾和摩擦一直處在可控制和可協調的範圍內。民主黨上臺後,提出要建立“對等”的美日同盟關係,並將其落實到具體的政策實踐中,使潛伏已久的美日矛盾和摩擦浮出水面。
一是日本長期奉行“親美”政策使其付出巨大的政治、經濟代價。政治上日本無法真正融入亞洲,成為國際社會中的“另類”,日本政界人士和普通民眾多年來追求的目標就是使日本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經濟上日本在美壓力下,自上世紀80年代末人為升值日元,經濟從此一蹶不振,持續時間長達20年之久。
二是日本民眾對美軍在日濫用“治外法權”難以忍受。據日本防務部門提供的資料,1952年至2007年,與駐日美軍有關的事故共發生20萬起,造成日方1076人死亡,但是在這些事故中,被送交美軍事法庭的美國人僅1人,受到懲戒處分的僅318人。難怪有日本人慨嘆,日本現在不但是美國的附屬國,就連被佔領狀態也還未真正結束。
三是奧巴馬提出建立“多夥伴世界”,高調“重返亞洲”,積極發展與中國、印度等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引起日本的恐慌和擔心。在日方看來,美日同盟已不再是美國亞太戰略的唯一支柱,需要調整對美政策,既要“親美”,也要“入亞”,使日本成為東西方之間的“橋梁”。
四是民主黨上臺執政成為美日矛盾凸顯的直接原因。今年9月,日本發生54年來最大的“政治變革”,長期執政的自民黨下野,民主黨奪得政權。鳩山政府明確提出要走“日本的新道路”,內容之一就是改變自民黨無條件追隨美國的政策,提出要建立“對等”的美日關係,並將其落實到具體的外交實踐中。鳩山政府宣佈,停止自衛隊在印度洋為美國軍艦供油行動,修改普天間基地搬遷協議,推動建立“東亞共同體”,命令外務省調查“美日密約”等,令美方十分惱火。
而美國之所以在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上態度堅決,其主要原因有三:
普天間基地是美海軍陸戰隊在遠東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基地,戰時可保障作戰飛機執行對地突擊、空中攔截、航空偵察及空襲作戰等多種任務,在美日同盟關係和美亞太戰略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奧巴馬在東京發表亞洲政策演講時提出,要建立“平等且相互尊重”的美日關係,其用意是要日承擔更多的“義務”,在防務上出錢,積極參與反恐等國際行動等,而不是要與日本分享權力。
長期以來,美對日居高臨下,雙邊關係中的“非對稱性”和“不平等性”明顯。美國已習慣於對日發號施令,面對鳩山政府公開説“不”,一時難以接受。
美日同盟的基礎不會動搖
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勢必對美日同盟關係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不會從根本上動搖美日同盟關係的基礎,支撐美日同盟關係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
從日本方面來講,民主黨作為執政黨不能不從整體國家利益出發制定對美政策。日本要想成為政治大國,特別是要想實現“入常”的夢想,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與其經濟實力相適應的作用,美國的支援至關重要;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對美國市場依賴很大,儘管近期日本經濟出現回暖跡象,但總體形勢仍不容樂觀,要想徹底擺脫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美國市場;在與俄羅斯領土爭端依然存在、朝核威脅不斷增長的背景下,維持與美在安全方面的緊密合作是民主黨政府最現實的選擇;日本在二戰後被美徹底改造,冷戰期間得到美全面扶持,美國影響至深、無處不在,美日同盟關係在日本國內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民主黨必須處理好美日關係,否則將面臨政治風險。
上述因素決定了維持美日同盟關係仍將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日本外交的基軸。鳩山政府在美日摩擦增多的大背景下,決定在今後5年向阿富汗提供5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宣佈“東亞共同體”應包括美國等,向美釋放出改善關係的積極信號。
從美國方面來講,日本既是美制衡中國,維護其在亞洲主導地位的關鍵棋子,也是美擺脫困境、謀霸世界的主要幫手。奧巴馬多次強調,美日同盟關係應從安全擴展至其他領域,在應對金融危機、解決氣候變暖、援助阿富汗等方面加強合作。為維護和深化美日同盟關係,奧巴馬將日本作為首次亞洲之行的首站,並在東京發表的亞洲政策演講中強調,美將以日美關係為基礎,發揮在亞洲的主導作用。訪日期間,奧巴馬與鳩山就發展並深化美日同盟關係達成一致,重申美日同盟是亞洲地區穩定的基軸。
具體到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上,儘管目前雙方立場僵持不下,但美國從堅持按原計劃執行到同意進行部長級磋商,日本從全面修改到提出變通方案,表明雙方並不想攤牌,都為最後妥協留有餘地。當前鳩山政府面臨較大國內壓力,近期可能還要向美國展示一定的“強硬姿態”,以打消國內對其在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上“不夠盡力”的不滿,美日圍繞普天間基地問題的爭端將持續一段時間。但面對美日互有戰略需求及雙方力量對比不均衡的現實,如美國做出少許讓步,美日最終達成妥協是完全可能的。
2010年是《美日安保條約》簽署50週年,美日都希望以此為契機,調整並深化兩國同盟關係,使之更加適應新的國際環境。但如何化解因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而引發的矛盾,在不斷變化的21世紀“找到延續與強化兩國關係”的方法,是對美日領導人智慧與能力的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