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2016兩會時間
最近有一個詞很熱——“習近平政治經濟學”。
談起“政治經濟學”,你是不是聯想到了卷帙浩繁的學術巨著?
別擔心!習近平政治經濟學,來源於中國改革發展活生生的偉大實踐,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參加團組審議和討論時的講話,就處處體現著他的經濟思想和發展思路。
今天,新華視點(XHSXHSD)就用八個關鍵詞為您解碼“習近平政治經濟學”。
1 關鍵詞一:以人民為中心
直通兩會
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習近平對工人代表説:我們要想辦法調動一線工人、製造業工人、農民工的積極性,這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工人階級是主人翁,主人翁的地位要體現出來。
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的審議。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原聲回顧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説。
幫你讀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當選總書記後的首次公開講話,就鮮明宣示了帶領中國共産黨執政為民的堅定決心。
習近平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為。
2 關鍵詞二:全面小康
直通兩會
3月7日,黑龍江代表團,赫哲族80後代表劉蕾説,在興邊富民工程等政策幫扶下,赫哲族群眾生活就像烏蘇裏船歌中唱的一樣走上了幸福路。習近平關心地問,現在還有多少人靠打魚為生、江裏的魚還多不多。他強調,在發展道路上要發揮好制度優勢,人數較少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2
2016年3月7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的審議。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3月8日,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有代表在發言中回憶起2013年11月總書記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的情景。“現在每人平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條件比十八洞村還差的有多少?”習近平不時詢問。他要求當地黨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帶領當地群眾一起艱苦奮鬥,早日實現脫貧目標。
3月10日,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代表們從不同角度談到脫貧攻堅。總書記詳細詢問了當地貧困戶公示情況,強調“十三五”時期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必須橫下一條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緊進度,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強調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更加注重教育脫貧,更加注重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
原聲回顧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2015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強調。
幫你讀懂
習近平曾説,“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在他看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特別是主要短板,是影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主要因素,必須儘快把這些短板補齊。脫貧開發工作是我們的一個突出短板,要舉全國之力抓好,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為了讓13億中國人民共用全面小康成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的步履遍及大江南北、內陸邊疆,常常行走在中國最艱苦、最貧窮的地方。從太行山區的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臺村,到大雪封山的雲南魯甸地震災區,再到井岡山深處的江西茅坪鄉神山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28次國內考察,有一半以上涉及扶貧開發。
“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過中國絕大部分最貧困的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貴州、雲南、廣西、西藏、新疆等地。這兩年,我又去了十幾個貧困地區,到鄉親們家中,同他們聊天。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在2015年10月的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真情流露。
3 關鍵詞三:基本經濟制度
直通兩會
3月4日參加政協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習近平向一位委員了解企業是否從國家政策中獲益。他強調,各地各部門要細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關配套舉措,使有關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讓民營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
3月7日,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聽到王波代表説到老工業基地結構性改革,習近平説,現在是市場經濟,哪有優勢,哪要素齊備,哪就具有集聚的優勢。對國有企業發展,政府的作用更多體現在支援、扶持、杠桿作用,但沒有現存的“金娃娃”擺在那裏。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要深化改革,要“借東風”,激發內生動力,在競爭中增強實力。
原聲回顧
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這是保證我國各族人民共用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説。
幫你讀懂
在今年3月4日參加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習近平重申了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並明確表示,“我們強調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又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把經濟社會發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齊心協力來幹,眾人拾柴火焰高。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強調了“兩個毫不動搖”: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習近平曾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佔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
同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也從多個層面提出了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的改革舉措。
4 關鍵詞四:新發展理念
直通兩會
3月5日,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幾位代表不約而同談到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等。習近平説,創新發展理念是方向、是鑰匙,首要的是創新。要抓住時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3月7日,在黑龍江代表團,習近平就東北振興同代表們展開交流。習近平説,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國家一項重大戰略。全面振興決心不能動搖,工作不能鬆勁。要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焦發力,打好發展組合拳,奮力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
3月10日,在青海代表團,總書記關心地詢問青海保護生態環境、推進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情況。他強調,一定要生態保護優先,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的審議。少數民族代表向習近平敬獻哈達。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
原聲回顧
要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是對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獲得的感性認識的昇華,是對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要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破解經濟發展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説。
幫你讀懂
古人説:“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並以這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對建議稿進行謀篇佈局。
正如習近平在關於建議稿有關情況的説明中所言,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5 關鍵詞五:“兩手”論
直通兩會
3月5日,在上海代表團,習近平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關鍵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該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要推進簡政放權,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探索新的政府管理體制。
原聲回顧
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4年5月26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説。
幫你讀懂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但兩者的職能是不同的。
回顧歷史,黨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修改為起“決定性作用”,並要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由此可見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成果。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6 關鍵詞六:新常態
直通兩會
3月4日,參加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習近平説,“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關鍵看怎樣認識和把握,認識到位、把握得好、工作得力,就能把挑戰變成機遇。民營企業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創造精神,正確認識、積極適應新常態,爭取新常態下的新作為、新提升、新發展。
2016年3月4日,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委員們意見和建議。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原聲回顧
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習近平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出“新常態”概念。
幫你讀懂
“新常態”具體指什麼?習近平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給出了答案:“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産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常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就能行穩致遠。
7 關鍵詞七:供給側
直通兩會
3月8日,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有代表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加快湖南製造強省建設提出建議。習近平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增加要素投入,促進經濟總量增加,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2016年3月8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的審議。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原聲回顧
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堅持改革開放,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説。這是媒體公開報道中習近平首次提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幫你讀懂
何謂“供給側”?簡單而言,投資、消費、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從經濟學角度看屬於“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産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如鼓勵企業創新、促進淘汰落後、降低稅費負擔等。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今年1月在重慶調研時,習近平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産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8 關鍵詞八:開放型經濟
直通兩會
3月5日,習近平在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談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他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要深化完善基本體系,突破瓶頸、疏通堵點、激活全盤,聚焦商事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金融開放創新制度、事中事後監管制度等,率先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原聲回顧
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善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同時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積極防範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説。
幫你讀懂
習近平曾在國內和國際多個場合明確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中國將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
今天的中國,與世界深度互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開放,既可以利用全球資源發展自己,也可以讓世界搭乘中國機遇的順風車,實現互利共贏。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複製推廣, APEC北京會議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並取得實質性進展,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相繼成立,中國成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股東,人民幣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可“入籃”……一系列扎紮實實的倡議與行動,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中國力量和智慧,增強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
正如習近平所説,“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