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網路媒體“走轉改”:脫貧攻堅一線幹部的苦與樂

2016年01月15日 10:3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原標題:網路媒體“走轉改”:脫貧攻堅一線幹部的苦與樂

  網路媒體“走轉改”:脫貧攻堅一線幹部的苦與樂

  1月14日,全國網路媒體“脫貧攻堅看貴州”採訪團走進威寧自治縣迤那鎮。圖文迤那鎮黨委委員、五星村黨支部書記李仁兵為採訪團介紹脫貧攻堅工作。中新網記者 劉旭輝 攝

  迤那鎮五星村利民生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黨參種植基地。圖為村民正在采收。

  迤那鎮五星村利民生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黨參種植基地。圖為村民正在采收。中新網記者 劉旭輝 攝

  “在扶貧工作方面,對於一線幹部來説,最重要的是思想要好,必須公平、公正、公開。我認為村幹部的價值,就體現在有沒有為貧困百姓解決實際困難,有沒有得到百姓的認可和尊重。”村官李仁兵這樣總結自己的扶貧工作經驗。

  1月14日,“脫貧攻堅看貴州”網路媒體採訪團走近貴州畢節威寧自治縣的迤那鎮,李仁兵是這個鎮裏五星村黨支部書記。

  李仁兵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村幹部,勤懇地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正是許多像他一樣的基層幹部,昔日貧窮、落後的迤那鎮,如今正在發生著喜人的巨變。

  長期以來,迤那鎮基礎設施落後,群眾生活困難,生態環境脆弱,2010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2583元。

  “石漠化、風沙大、烈日懸空雨難下,七分種、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在村民口中,這是過去迤那百姓生存環境惡劣、産業結構單一的真實寫照。

  李任兵向中新網記者坦承,由於迤那鎮致貧原因複雜多樣,在從事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自己遇到了不少壓力和困難。

  “村民貧困的原因各種各樣,有的缺技術,有的缺資金,有的缺勞力,有的因病致貧,有的因學致貧,這都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而且百姓沒有發展意識,思路比較保守,需要去做動員工作,改變他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李仁兵説。

  李仁兵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案例。五星村有一戶人家,家中有一個女孩,又生下一個有智力障礙的男孩。家長帶著他輾轉去了貴陽、昆明等多地的醫院看病,花掉了家中的積蓄,病卻沒治好,長到12歲的時候,男孩依然需要大人寸步不離地照顧。

  2014年的時候,五星村全面實施精準扶貧工作,經過“四看法”的精準識別機制,這戶人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對象。李仁兵説,當時這戶人家的精神狀態不太好,雖然有勞動力,但是“不幹活、喝悶酒”。

  在李仁兵的多次到府動員下,該戶在2014年試著種了三畝烤煙,嘗到甜頭之後,2015年便擴大了種植面積,又先後申請到了扶貧拖拉機、土坯房改造費、殘疾人危房改造費等幫扶項目,生活比之前有了很大改善。

  “雖然費了一些功夫,但是看到這戶人家的新面貌,打心眼裏為他們高興。”李仁兵説。

  在貴州,李仁兵是眾多立志脫貧攻堅中的一員,五星村是眾多實施精準扶貧村莊中的一個。隨著迤那鎮逐步解決“扶誰的貧”、“誰去扶貧”、“怎麼扶貧”等系列問題,截止2015年末,全鎮貧困村已從13個減少到2個,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初步統計達到8200元。(記者 劉旭輝)

[責任編輯:李學磊]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