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民族地區蹲點:窮山溝裏一戶堅守傳統技藝的人家

2016年01月13日 14:3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呼和浩特5月30日電(記者 劉懿德 柴海亮)“一年到頭難得在村裏見到一個外人。”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窯溝鄉黑礬溝村村民張桂蓮説,“村子裏原來有200來口人,現在走得只剩下我和丈夫兩人了。”

  窯溝鄉具有400多年燒造陶瓷的歷史,曾有“塞外瓷都”之稱,是北方“磁州窯係”的代表之一,而其制瓷中心就在黑礬溝村。黑礬溝村因溝裏盛産黑礬而得名。

  張桂蓮説,黑礬溝有上好的陶土,燒出來的陶瓷很耐用,過去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買,水路通過黃河運到包頭,旱路運到呼和浩特。有時買家不等瓷器完全冷卻就開始裝貨了。最輝煌時,一年生産二三百萬個碗。但是,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技術設備落後、工藝陳舊、規模過小,黑礬溝陶瓷逐漸被市場淘汰,傳統手工技藝瀕臨失傳。只是村口仍立著一塊寫著“明清時代窯址群——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字樣的水泥碑。

  張桂蓮的丈夫繼承父輩手藝做了陶瓷匠人,如今在山溝外的一家瓷磚廠打工,早出晚歸,一天能掙一百元錢,勉強維持三個孩子在縣城讀書的開銷。

  “沒有了生存的基礎,誰還願意在這窮山溝裏待著?這裡喝水都得從外面買,一擔水兩塊錢。”張桂蓮説。

  “那你為什麼還在這裡待著?”記者問。

  曬得黝黑的張桂蓮笑得露出一口白牙:“我丈夫會燒陶瓷,可以在附近陶瓷廠打工賺錢。我一個農村婦女,除了農活什麼也不會。我一年種10多畝地,再養一些牲口,供孩子們到縣城的好學校讀書。只要將來他們有出息了,我們也能走出這個溝溝,享享福。”

  臨走時,記者聽到張桂蓮喃喃自語道:“黑礬溝的瓷器沒人要了,這傳了幾百年的手藝不能也丟了啊?”

[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