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出訪中美洲的一場鬧劇已經結束。美國方面這一次就陳水扁“過境”問題所作的表態和安排,是明確的,嚴肅的,得人心的。這是對陳水扁一個時期來所進行的要“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以及其他各種“鬧劇外交”活動的一種批評和懲罰,除了極少數“臺獨”分裂主義者外,各方也都反應良好。
陳水扁不顧各方反對,極力搞所謂“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活動,這一次的中美洲之行自然與此有關。目前雖已受挫,但他仍表示不會善罷甘休。這當然與即將進行的新一屆“立委”選舉和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有關,但也不完全是這樣。此舉不完全是為撈選票,也不完全是“假議題”,而是“假中有真”,或“假戲真唱”,並且伺機“弄假成真”。
陳水扁之所以敢於如此做,並且肆無忌憚,一而再、再而三地闖“紅線”,這就不能不看到其中的美國因素。雖然美國方面已一再表明“不支援臺獨”,以至“反對臺獨”,特別是最近的一次美國政府已多次怒斥陳水扁所作所為,但陳水扁並不以為然。認為這不過是表面文章,美國內心並不一定如此。陳和他的同夥,仍像過去一樣,對美國抱著某種期待,等待美國事後的“暗中摸頭”。
應該説,美國的對臺政策確實存在“兩面性”:一方面要利用臺灣,目前主要是利用扁當局,以圖牽制中國大陸;一方面又不願扁當局搞“急獨”,以免破壞兩岸關係現狀。就我個人看,美國前者是主要的,戰略性的;而後者則是次要的,策略性的,從而使扁集團有恃無恐。他們私下甚是自信地説:“美國老大哥不會拋棄我們”。又説:只要形勢有需要“美國一定會馳援臺灣”。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的對美政策也有兩面性。既然你美國要利用我們來牽制共産黨,我們又為什麼不能利用“老美”來抗衡中共搞“臺獨”呢?於是一方面對美敷衍應付,裝出“龜兒子”、“龜孫子”的樣子,有時也裝模作樣地搞點“對抗”;一方面又利用美國的支援和掩護,明裏暗裏地搞“臺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他們甚至一心要拖“老美”下水:美國不是已經被拖到河邊、或者説已靠近河邊了嗎?
臺灣的“兩面性”政策,現在終於與美國的“兩面性”政策碰撞了。美國急了,怒了,終於不得不由副國卿內格羅蓬特出來説了重話,説陳水扁這是“邁向‘臺獨’的第一步”,也是“朝向改變臺海現狀”的一步。最近美國白宮安全會議一個組織的負責人,更明確地警告説:“臺灣或者中華民國並非國際社會的一個國家。”估計美國這一重擊,形勢可能要緩和些,但是問題仍遠未解決。
人的身上如果是長了“癤子”,就總是要“出頭”的。臺灣之所以出現今天的問題,與美國的對臺戰略、長期的兩面政策,所給予的估息和縱容是分不開的。美國現今在臺灣問題上,説到底最後只能有兩個選擇:或者是公開支援“臺獨”;或者是支援兩岸通過協商實現和平統一。維持現狀只能是暫時的。前者太危險,後果也十分嚴重;自然是後者最好,是“雙贏”、“多贏”,對各方都好。
歷史是一面鏡子。試想美國在過去,一直支援國民黨打內戰,不知花了多少錢,給了多少武器,最終蔣介石還是被趕到臺灣島。如今美國對臺灣,若想扶植民進黨,繼續反對共産黨,牽制中國大陸,這能達到美國有些人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嗎?今日的臺灣民進黨政權,很像當年大陸時期的國民黨政權,還不過八年,就已腐敗得不成樣子,看來也是扶不起來的“阿鬥”。如果美國繼續給予輸氧打氣,難道就不怕完全失去臺灣民心嗎?“臺獨”與反“臺獨”是一種對抗性的矛盾,是沒有妥協餘地的。臺灣問題一天不解決,一些分裂主義者的幻想就一天不會破滅,各種矛盾都會隨時激化,這對美國絕無任何好處。
過去有人説:“臺灣是一艘擊不沉的航空母艦。”而近據臺灣《聯合報》8月22日報道,連美國一位資深記者都嘲笑説:這是“一種陳腐的舊思想”,因為“這條航空母艦,雖然炸不沉,但也開不走”啊。既然搬不動、開不走,如要一心保護它又會付出多大代價呢!值得嗎?
筆者個人認為,美國應主動採取措施,儘快調整政策,爭取在臺灣問題上早日“解套”。早解套比晚解套好,主動比被動好。而況今日的臺灣,已被少數“臺獨”分子所操控,發展前景堪虞。其對美國,也將會越來越成為“包袱”,而不可能再是什麼“資産”。中美兩國人民有著長遠的傳統友誼和感情,中美兩國政府亦互有需要,合作的前景廣闊得很,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一個臺灣相互傷害感情和合作關係。(李家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