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先衰”的困惑如何釋懷?
——讓年輕成為資本,讓青年精神成為社會風尚
面對社會的急劇變化,社會競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但面對叢生的機遇,當下不少年輕人又不知如何把握。
有觀點認為,網際網路拉近了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人生遊戲”裏高級玩家和菜鳥的距離,它自動遮罩了成功人士付出的成本,直接告訴所有人成功的結果應該是什麼樣的。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自嘲自己是“中年人”的許豪傑對中新網記者分析,一些年輕人遇到工作不順心、感情不順利時,各種情緒會讓自己産生沮喪感,“嘆老”正是他們的抒發渠道。
然而,每個時代的青年人,都需要面對他們那個時代裏青年所獨有的激情與責任,徬徨與壓力。
有觀點指出,掃除籠罩在社會上、徘徊在青年人心頭的暮氣,需要社會對他們敞開更多的機會之門,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更廣闊的上升空間,讓年輕成為資本而不是不足,讓銳意進取、活力四射的青年精神成為社會風尚。
媒體:90後的"中年危機"是"假矯情"還是"真焦慮"
2016年5月4日聯合國官方微博發佈了一則消息,稱聯合國對於“青年”的定義是年齡介於15歲與24歲之間的群體。按照這個説法,1992年以前出生的“小鮮肉”們得趕緊撕下身上的標簽,因為你們已經步入中年了。
不管是“34歲老來得子”,還是聯合國官方微博發佈的有關青年的定義,網路上這些抓眼球的表述總是如一記春雷,引來無數吐槽和板磚,不過也有不少人“心有慼慼焉”。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