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實驗室”原文共有“團隊合作”、“完善的資料庫”、“不停地採訪,不停地看資料”、“線人”、“採訪技巧”、“利用法律”、“旁觀者視角”、“報社的投入”8個小標題。而徐文靜文章的小標題依次為“團隊合作”、“完善的資料庫”、“線人的重要性”、“採訪技巧”、“報社的投入”,共5個小標題。
小標題下的內容也高度雷同,除去小標題,徐文靜的論文全文共有22個自然段,其中18個自然段與“新聞實驗室”雷同。絕大多數段落文字完全一致,區別之處主要是一些字詞、標點的調整,如“新聞實驗室”原文中寫道:“記者也不是孤膽英雄——他/她的背後還有編輯。”徐文靜論文中相應的話是:“記者也不是孤膽英雄,他的背後還有編輯。”
涉事論文由三篇文章“構成”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徐文靜論文的22個自然段中,除了18個自然段和“新聞實驗室”2016年1月發佈的文章雷同外,另外4個自然段,也可以在網上找到出處。
在小標題“採訪技巧”下的內容中,論文用3個自然段講述了影片中兩名演員的一段“交叉採訪戲”,這段內容出現在新浪娛樂2015年9月發佈的一篇影評文章中。
2015年9月,電影《聚焦》在威尼斯電影節舉行首映式,第二天一名新浪娛樂深度策劃編輯發表了一篇題為《<聚焦>:一曲唱給傳統媒體記者的讚歌》,文中記述了影片中的那段“交叉採訪戲”。北青報記者對比發現,徐文靜論文中的3個自然段與《<聚焦>:一曲唱給傳統媒體記者的讚歌》中的相應段落幾乎一字不差。
昨天下午,《<聚焦>:一曲唱給傳統媒體記者的讚歌》的作者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文章是其為電影《聚焦》首映式撰寫的影評,首映式第二天便在新浪娛樂網站上發佈。作者對北青報記者表示:“文章是我獨立撰寫的,我並不認識徐文靜這個人,她沒有參與到這篇文章的寫作,我們也沒有給她任何授權。”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