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能説明中國社會流動性的例子是演員王寶強。王寶強出身於河北一個農民家庭,沒上過幾天學,要論家庭條件、教育程度、社會資源,王寶強算是最差那一檔的,但他照樣成功了。
在參觀國家博物館時,北京市某重點小學學生的一句“偽楚”令講解員大感震驚,這個北宋滅亡後短暫存在的政權是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對比於此前某京郊中學為了趕回去吃營養餐而大幅壓縮參觀時間,講解員感慨重點小學的小朋友們的知識、眼界、表達能力全面“碾壓”了中學的大哥哥大姐姐。講解員認為,兩所學校師生的表現讓他“感受到了中國的階級固化現象。”按照他的説法,這所“北京無人不知的”重點小學的家長大都是“社會精英、學者名流、政府官員、駐外使節和企業高管”,而京郊那所中學的學生家長基本都是普通人。
近年來,有關社會流動性的話題日益引人注目。但用兩所學校的孩子的不同表現來證明所謂的“階級固化”其實是打偏了,問題的實質不是什麼“階級固化”,而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重點學校僅僅是師資力量這一項就不知超過普通學校多少倍。“名師出高徒”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名校的學生在全面素質教育的滋養下,其眼界視野和素質能力自然超過同儕。這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所導致的,並不能由此得出“階級固化”的結論。
儘管近些年有學者根據調查認為中國社會的流動性比改革開放初期有所下降,但總體而言中國的社會流動性還是很強的。父母的職業和收入對後代的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上一輩窮,並不意味著下一代註定也窮。草根階層改變命運的機會非常多。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頭腦,不敢説一定發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溫飽無虞。當今中國最有名的幾位企業家如馬雲、王衛、劉強東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馬雲抓住了電子商務大潮的機會一舉成為中國首富;順豐快遞的創始人王衛最初只是一個快遞員;京東商城的創辦者劉強東一開始不過在中關村賣電腦零配件……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正是當今中國的生動寫照。
最能説明中國社會流動性的例子是演員王寶強。王寶強出身於河北一個農民家庭,沒上過幾天學,8歲就在少林寺學武術,從做群眾演員開始最終成長為家喻戶曉的演員。要論家庭條件、教育程度、社會資源,王寶強算是最差那一檔的,但他照樣成功了。
這些例子都説明所謂“階級固化”是不能成立的。
實際上,中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階級固化”的國家。這是由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造就的獨特現象。比如古代中國和歐洲國家同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但唯有中國人在分家的時候,對家産是平均分配的。如此幾代以後,所謂大地主就自動消失了。“富不過三代”的説法和這種充滿人性溫情的制度有直接關係。此外,科舉制度也給了普通人通過讀書上升的通道。直到今天,中國每年參加高考的學子有近千萬人,其中有多少是所謂“精英家庭”的子女呢?
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些説法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連劉邦、朱元璋這種出身社會最底層的人都能做皇帝,這在其他國家是難以想像的。
我們不能否認,家庭條件優渥對孩子成長的確有利,財富和價值觀念的代際傳承也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但這和“階級固化”是兩回事。在今天我們更不能以“階級固化”為藉口為自己喪失奮鬥精神找理由。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強不息,越要堅信:一分付出,一分收穫。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