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部分特色小鎮現“房地産化”傾向 成房企掘金點

2017年03月14日 09:53: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自國家出臺鼓勵政策後,特色小鎮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記者在多地採訪發現,有些地方依靠政府部門打造“政績小鎮”;有些特色小鎮建設成為房地産商製造新庫存的新手段,“房地産化”明顯;還有些地方重“形”輕“魂”,特色小鎮特色不足。專家提醒,對特色小鎮“不特”現象應提高警惕,謹防異化。必須遵循規律,有重點、有特色地發展,不能一哄而上。應該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政府應做好支援和引導,不可大包大攬,更不可越俎代庖。

  部分特色小鎮建設“走樣”

  目前,特色小鎮建設,上至省級下至縣級,各地政府都在通過投資、補貼、獎勵等方式展開特色小鎮建設。但記者發現,一些特色小鎮在建設中,易受政績驅動,演變為“任務工程”。

  ——急於求成,易流於“任務工程”、“形象工程”。一些省份已創建出各自的特色小鎮名單,並下達具體任務,對未完成年度投資指標的特色小鎮採取“摘帽子”措施。有的地方,簡單運用行政命令,發佈相關政策,規定特色小鎮建設的特定時間、數量以及規模。

  各地出現一批基金小鎮、一批健康養老小鎮、一批機器人小鎮,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具備産業基礎的“跟風”。

  ——盲目跟風,一堆“糊塗賬”。記者走訪西部部分特色小鎮時,當地政府負責人都表示,對於小鎮的發展很迷茫,現在只是請外包企業和高校做好了前期規劃。準備招商引資,如何配置相關産業鏈條仍未考慮清楚。

  甘肅一幹部説,有些地區把特色小鎮建設當作要“票子和帽子”的途徑。一些基層地方政府都為搶到特色小鎮的帽子興奮不已,認為來錢了。無論是鄉鎮政府還是企業,都有分一杯羹的想法。

  ——行政干預不當,阻礙市場主體發展。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部分地方政府在規劃建設特色小鎮,易按照自己的主觀思維方式去創造市場,導致運營主體錯位,違背市場規律。有些政府或部門,儘管意識到“政府投資、招商引資”等傳統做法不適用特色小鎮,但“政府招商”的主體地位並沒有大的改觀,表現為招商企業領域分散、項目細碎化現象嚴重、核心産業不突出等現象,造成實質上的運營主體缺失。一些小鎮還在組建開發公司,而另一些小鎮儘管有名義上的市場化主體,但管理運營受政府影響仍然比較大。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表示,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經驗揭示小城鎮發展必須遵循規律,有重點、有特色地發展,不能一哄而上。應該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政府應做好支援和引導,不可大包大攬,更不可越俎代庖。

  “房地産化”傾向出現

  記者走訪發現,建設特色小鎮正成為一些房地産企業新的“掘金點”。自國家三部委公佈特色小鎮名單和發佈相關政策後,不到半年時間內,已有多家房企發佈了小鎮戰略。

  但記者注意到,一些地區存在借特色小鎮之名行房地産開發之實的現象。在珠三角,某房地産企業借助“科技小鎮”概念推動産業地産,獲得地方政府大量土地資源支援;在長三角,一家房地産企業打算在大城市周邊打造標準化的“農業小鎮”:兩平方公里農業區配套一平方公里建築區,計劃承載3萬人。

  國家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特色小鎮的發展一旦引入房地産,就會拉高土地成本,特色産業則難以實現發展,最後會演變為房地産一業獨大,並帶來大量的小鎮庫存。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表示,特色小鎮受一些房企的追捧,主要是因為解決了拿地貴的問題,特色小鎮的佔地面積往往要十幾平方公里,以特色小鎮名義向政府拿地成本相對較低,但這和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是相背離的。

  重“形”輕“魂”配套不足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特色小鎮”從內涵到現實都在發生偏離:部分特色小鎮“面子”好看,但基礎設施配套、服務配套等“裏子”不足;有的地方政府舉債建設特色小鎮,風險較大;有些地方不注重挖掘本地資源,忽略文化、産業支點,小鎮建設重“形”輕“魂”。

  ——基礎配套不足。西北某省擬建設旅遊文化類特色小鎮,然而在配套設施建造上,該鎮一名鎮政府工作人員直言,小鎮連一家能像樣接待遊客住宿的賓館都沒有,更談不上旅遊服務標準、旅遊品質。有的小鎮離市中心太遠,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帶動當地就業能力弱、人才儲備不足等諸多問題。

  ——中西部一些地區舉債建設,風險加大。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中西部地區對基礎設施投資、景區設施建設的投入需求巨大。一些地區政府性債務率高企。

  以西部地區某縣為例,該縣具有較好的生態旅遊資源,正在規劃建設相關旅遊步道和自行車道,總里程達46公里。這樣的項目投入巨大。但由於遊客數量較少,建成後利用效率短時期內不會太高,産生的現金流難以支撐債務償還。

  一些專家提醒,如果各地不能根據實際需要和市場可能,合理把握項目建設規模,今後政府性債務將持續攀升,杠桿率進一步上升將難以避免。

  ——小鎮建設重“形”輕“魂”。西北某市提出重點建成6至10個特色小鎮。記者在當地老街周邊看到:一邊是以高檔住宅社區、城市綜合體為主的大量房地産開發樓盤建設如火如荼。另外一邊8處古老的清代園林式建築正在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有專家表示,小鎮仍以房地産思維規劃和建設,沒有“讓路”給這樣少有的文化遺産,反而摒棄重建。就算建好的小鎮,也無任何特點和文化積澱。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東部某省會城市:一家大型企業與當地政府簽訂協議,準備在人口密集的城鄉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鎮”,計劃建設的商業和住宅項目需要進行大面積拆遷,而作為“準拆遷戶”的當地居民卻覺得,無論是“足球”還是“小鎮”都離自己的生活很遠。

  完善軟硬體環境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表示,在特色小鎮的培育過程中,政府要進一步厘清與市場的邊界,既要積極規範引導地方做法,做好政務生態系統、創業創新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打造,又要充分發揮企業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市場主體的作用,不要大包大攬。

  首先,要轉變管理觀念,提供“店小二”式服務。

  “他們不像是招商人員,而更像是我們的同行,而且是對行業有著敏銳分析和精準判斷的同行。在電子商務領域,崔黃口的隊伍就是天津市的NO.1,在全國也是一流的。”六間房CEO劉岩説。

  崔黃口鎮鎮長周建祥説,讓企業放心入駐,更要讓企業舒心發展。崔黃口始終秉持“服務他人就是發展自己”的理念,讓決定市場要素配置的軟硬體環境一起“硬”起來,不僅在配套服務上,讓企業實現“拎包入駐”,還為初創期中小微電商企業解決普遍存在的資金、資訊技術、金融結算、人才招聘和物流倉儲等問題。

  其次,培育創新創業高地,吸引人才“築巢”。浙江發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翁建榮表示,特色小鎮要瞄準高端産業和産業高端,引進行業領軍型團隊、成長型企業,以及以高校畢業生、大企業高管、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創業者為主的“新四軍”到小鎮來創業創新,培育行業“單打冠軍”,構築集産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于一體的産業創新高地。

  再次,既要實現發展環境留人,又要做到生活環境留人。記者在多地採訪了解到,不少特色小鎮除了産業方面的規劃,也在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滿足人才住宿、餐飲、娛樂、購物、教育、醫療等多層次需求上,結合當地特色生態環境提升區域生態景觀,實現發展環境和生活環境同樣“誘人”。

  (本文由記者唐虹、熊湘怡、付光宇、屈淩燕、白麗萍、董建國采寫)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