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三問中國養老“9073”格局 “及人之老”如何實現?

2017年01月05日 15:58: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杭州1月5日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於中國社會而言,該古語不僅並未過時,當下更愈加重要:

  截至去年底,中國老年人口已達2.2億,佔總人口的16.1%,遠超聯合國“10%即為老齡化社會”標準。同時,未富先老、空巢化、少子化等養老問題也逐漸凸顯。該背景下,如何利用各方力量讓億萬老人老有所養備受關注。

  關於養老問題的破局方向,各地、各方都在探索之中。其中,近年被提出的“9073”養老格局(90%老年人依託社區居家養老,7%老年人在老年化社區養老,3%老年人機構養老),便為越來越多地方與專家推崇。中國當代的“及人之老”如何實現,從三問“9073”中或能得到啟示。

  一問:“9073”為何受“寵”?

  “銀發浪潮”席捲中國城鄉,當下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6年12月,每逢陽光正好,杭州的文鼎苑裏便有不少老人下樓聊天、鍛鍊。在這個有著3000多戶居民的城市社區,老年人數量已超千人。同樣在很多村莊,老年人的佔比也越來越高。一位村支書曾向記者介紹,該村1200名村民中,老年人比例早已超兩成,平時年輕人外出打工,村裏全是老人。

  無數現象背後,是中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現實。本世紀初,中國老年人口比例在20年間從5%躍至10%。目前老年人口正以每年800萬人的速度增長。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曾預計,到2050年左右中國老齡人口比例會達到峰值,每3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老人。

  此背景下,早在數年前被提出的“9073”養老格局,如今在上海、浙江等多地已成“共識”。若問路中國式養老之方向所在,明晰“9073”為何愈發受寵,可謂關鍵。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馮曉麗指出,當前中國養老服務業正呈現出由定位、定性向定量、定質轉變;由單一服務供給,向多元服務供給轉變;由單一組織形式,向多種組織形式轉變等特點。無疑,“9073”格局正是這一趨勢的具體呈現。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華中生表示:“中國面臨老齡化社會的現實,‘9073’養老格局的核心要義是養老服務的社會化,即中國養老事業發展的方向將從傳統的家庭養老逐步轉變為以專業化、人性化、産業化為特點的社會化養老。”

  他説:“目前單純依靠子女養老並不現實,而‘猛然’轉向社會化養老也很難做到。‘9073’中的‘90’——依託社區的居家養老,就起到了橋梁過渡作用。”

  “9073”同樣贏得著業界的認同。房産巨頭萬科早在2009年便確定進軍養老事業,成為先行者。在其杭州公司副總經理吳蓓雯看來:“‘9073’格局符合中國國情與文化傳統。其倡導的社區居家養老具有成本較低、覆蓋面廣、服務方式靈活等優點,在適應老年人習慣和心理基礎上,可用較小成本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減輕社會養老負擔,是應對空巢現象和‘未富先老’問題的有效思路。同時其提出的機構養老,也為小部分身體較差、長期無人照顧的老人提供了選擇。”

  二問:何為可複製模式?

  從各界評價看,理想狀態下的“9073”養老格局著實令人期待。而從現實出發,怎樣的實踐才是可複製的探索?

  首先需看到,各地對“9073”格局的實踐早已起步。

  如上海通過建設長者照護之家、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打造輻射型社區養老。在北京,截至2016年10月其建設的街鄉養老照料中心已實際運營142家,作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結合體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已運營79家。

  與他地多由政府推進不同,杭州的“隨園模式”則由第三方主導。其由萬科杭州公司旗下的浙江隨園養老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隨園”)歷時七年打造。目前已形成隨園嘉樹、隨園護理院、隨園之家三大産品線,組成長者服務産業鏈閉環。

  大型長者社區隨園嘉樹,對應“9073”格局中7%的社區養老形式。其採用“租賃+月服務費”的商業模式,定位服務65周歲以上的活躍性長者。目前,這裡已有600余位老人入駐。84歲老人王韻芳説:“這裡與住小區一樣,卻更有家的感覺——大家都是老年人,一會就能聊的很親熱。‘老年大學’和各種俱樂部也讓老人每天有活動參加”。

  而針對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隨園分別推出了隨園護理院和隨園之家網點。前者則定位於家庭式長者康復護理中心,為長者提供日常養生保健、生活照顧等養老服務,及藥房、診療等康復治療項目。後者則依託與基層街道、社區的合作,以網點形式為長者提供家門口的服務。其網點配有健康管理師、康復師及管家組成的專業團隊,並根據場地面積等設置健康小區、日托照顧等服務模組。

  隨園總經理余芳介紹,目前隨園嘉樹與隨園護理院在浙江已出現城市迭代版,隨園之家也已走出杭州開始複製。據悉,未來三年其將在長三角佈局超1000家。

  不止是上述城市,近兩年,如福建、甘肅、陜西等省份也紛紛提出或發力打造“9073”格局。那在專家看來,怎樣的探索才是具有可複製性的實踐?

  華中生表示:“有可複製性的實踐,首先在於要體現社會化服務,把養老當做事業做;在定位上要能把老人看作一種資源,按其能力區別發揮資源價值;此外要重視各地的社會差異,如經濟、文化、習俗等多方面;可複製性也需要有大的思路、頂層設計支撐。”

  上海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剛此前指出,好的實踐需形成保基本的托底“網”、産業化的市場“網”、非營利組織參與為主的社會“網”,明晰政府、市場、社會的功能定位,最大限度的發揮市場和社會的作用。而將醫養融合落實到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模式中,也是關鍵。

  顯然,專家所述的諸多內容,已在京滬實踐、隨園模式中有了不同程度體現。這也令人期待,中國式養老形成被普遍認同的可複製經驗,或許並不需太久的等待。

  三問:制約瓶頸如何突破?

  “9073”格局為中國養老指明著方向,造就著諸多創新實踐。但也應當看到,該目標的真正實現也仍面臨著不少制約。

  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所長姜向群公開表示,除養老服務人才匱乏外,目前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仍顯不足,社區服務設施短缺,服務項目和服務能力不足等也是問題。

  “養老事業在中國很難談成熟模式的標準。我們要滿足國人需求,最難的還是不斷探索‘從無到有’。目前投資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不清楚,大家都在觀望,如果金融市場不開放,資本是不願意進入的。各方的試水都處在探索階段,也缺乏成熟盈利模式。此外民眾觀念轉變程度不及預期、養老專業人才緊缺也是瓶頸。”吳蓓雯直言。

  華中生則説:“首先‘9073’中的‘90’模式不夠明確,‘90’涉及到老人、家庭、政府、企業等多重角色,而這些角色的定位目前並不清晰。這些角色誰該負主要責任?誰才是主要角色?其次社區的作用沒有發揮,尤其是在服務資源組織、老人及家屬的組織、社會力量動員、服務監管等方面沒有發揮相應作用。”

  基於上述問題,中國又該如何突破瓶頸?在華中生看來:“首先從政府管理的角度,要明確出社區的概念、內涵和作用,尤其在養老服務領域。我們也要著力解決好社會服務資源嚴重缺乏的問題,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但是更需站在更高的層面將事情做長遠。此外在‘90’的模式打造上,各地要明確産業邊界,以可持續為方向,發展差異化的模式。”

  在姜向群看來,其需家庭、政府、社區、企業和社會組織各負其責形成合力。在政府主導下,以城鄉社區為依託,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企業、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志願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務,滿足老年人需求。

  吳蓓雯直言:“居家養老中要以社區為依託,這需政府與企業間應加強互動,分工協作和共同去探討老人核心需求;相關方也應加強服務管理,以為老人提供專業的服務;中國還可借鑒日本經驗,在推行長期護理險方面建立長效機制;而像專業人才的培養輸出還需高校、社會的努力。當然最重要的,是國家做好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加強整合。”

  採訪中,專家與業界也對“9073”養老格局何時能夠真正實現作了各自預測。

  吳蓓雯表示,中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已初步形成“9073”格局,只要各方能堅持將養老事業做下去,該格局有望在2020年于中國全面形成。華中生則直言,其下限在20年左右,但因為各方的不斷努力,這一目標也完全有可能提前實現。(記者 王逸飛 實習生 楊雅雯)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