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揭秘福建長樂偷渡客:20多萬人從小城進入美國

2016年12月20日 23:39:09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原標題:長樂偷渡客,離家去國三十年

  偷渡成功後,家裏要放鞭炮,還要請閩劇班子在祠堂裏唱一場戲。每當鞭炮聲響起,大家就知道,又有一個人抵達了目的地。此地的人對新大陸依然嚮往,身在紐約的人卻盼著歸期。

12月13日,長樂市潭頭鎮,因偷渡屢禁不止,當地街上刷了很多打擊偷渡的標語。新京報記者羅婷 攝

  12月13日,長樂市潭頭鎮,因偷渡屢禁不止,當地街上刷了很多打擊偷渡的標語。新京報記者羅婷 攝

  文|新京報記者羅婷 實習生張惠蘭

  編輯 | 胡傑 校對 | 陸愛英

  坐上開往美國的偷渡船時,23歲的林溫鋒想,等掙夠錢,很快就能回家了。

  那是1993年,福建省長樂市金峰鎮。

  又一個23年過去。父親去世了,孩子要結婚了,他再沒見過他們,再沒回過家。

  這種歸期遙遙的單程旅行,在長樂無數家庭發生。

  根據廈門大學教授莊國土的統計,從1980年到2005年,有二十多萬人從小城長樂進入美國,其中很大部分是偷渡客。

  這些人翻山越嶺進入美國,謀一份薪水更高的生計。他們最大的苦惱在於,沒有拿到合法居留身份的話,一旦走出美國國境,便再回不來。

  為了拿到身份,很多人選擇造假,編造名目繁多的理由,在美國的移民法庭上尋求政治庇護。當然,大多失敗了。

  離開時想得簡單。等到遠渡重洋、欲歸無計之時,林溫鋒們才終於明白,人生遠比當初的設想複雜。

  曠日持久的等待裏,親人長久分離,離散的故事俯拾皆是。

  此岸與彼岸

  今年九月,為了拍攝一個偷渡客的故事,24歲的紀錄片導演徐加成第一次踏入紐約布魯克林的八大道。這是一條長約1.6公里的主幹道,四週街巷枝枝節節,聚居了數萬福州人。

  她被八大道的情狀震驚了——

  這裡只流通現金,沒有一個大銀行、沒有ATM機。因為很大部分人是非法移民,無法辦理銀行賬戶。

  這裡的餐館沒有英文功能表,口味只有老福州人吃得慣。

  這裡的人們,説自己的方言,有專屬福州人的職業介紹所,有專門的律師,像是一個小的飛地。

  徐加成看到,在八大道滿目的快餐店、小商品店中間,夾著香火不息的小廟。

  農曆新年時,這裡的居民們還會抬著媽祖的雕像遊街。那是數百年前,保祐過他們祖先的神祇。

  漂在紐約,在故土與他鄉都成為了異鄉人。這是他們懷念家鄉的方式。

  大洋彼岸的福建長樂,閩江從北境穿過,奔流入海。港口一片蔚藍,空氣中的鹹腥味兒拾級而上。

  沿著曲折而漫長的河岸線,一路要經過長樂市猴嶼鄉、潭頭鎮、金峰鎮、梅花鎮,皆是僑鄉風貌。

  村中立起三四層的別墅,哥特風、洛可可風與中式風格在此共存。家家百葉窗緊閉,空空蕩蕩落了鎖。只通過高高的護欄,散發著來自遙遠大陸的財富氣息。

  沿路可見的祠堂不下百座,一座座嶄新,雕梁畫棟,寂寂無人。

  老人、婦人、孩子還在,青壯年們都走了。

  他們離家的時間,大多都二三十年了,有的甚至更久。

  他們大多是在妻子生完孩子後立即啟程,都是20齣頭的年紀。

  跨越太平洋的旅途,既是男人們邁向個人獨立的重要步驟,也是履行家庭義務的一種方式。離家時他們承諾,掙夠錢很快就回來。

  面目模糊的父親

  那些年,有多少數量的成年男子偷渡出國,幾乎就有等量的孩子,在沒有父親的環境里長大。

  談起父親,他們往往要花很長的時間回憶,他長什麼樣子。父愛?一位女孩搖搖頭,“我從不知道那是什麼滋味兒。”

  鄭晨曦出生在長樂金峰,今年22歲了,她還沒見過父親。

  小時候,她曾很愛那個假想中的他。那時家裏有人偷渡出國,是件被羨慕的事。她收到從美國寄來的學習機,會炫耀給小朋友看,“我爸送我的,很寶貝,一天充好幾次電,覺得好炫酷。我的還和別人不一樣,可以觸屏!”

  一家三口沒機會照全家福。她把父親寄回來的照片,和她與母親的合照都剪下來,粘在一起,拼成全家福。很開心地遞給她母親看,“覺得自己有點小機靈,可能我媽會覺得很心酸吧。”

  再長大一些,她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每次學校填家庭調查表,不知道爸爸職業那一欄該寫什麼。老是纏著母親問,我爸什麼時候回來?母親也無法回答。

  到了青春期,知道父親回不來,思念變成了恨意。

  每年過年,家裏就母女倆,冷冷清清。親戚最愛問:你爸在你幾歲出國?你多久沒見了?年年回答,年年都得到同情的目光,她就在這種目光裏,長大成人。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