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萬畝稻田疑遭水污染絕收 山東11農戶狀告省政府

2016年12月20日 08:22:46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政府稱農戶放棄管理是稻田致死原因之一

  10月25日和26日,農戶們分別向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環保廳寄送了《履行法定職責申請書》,申請他們對此事件進行調查處理,協調解決農戶們遭受的損失。

  為農戶代理的京衡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余超告訴記者,根據《環保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有關規定,跨行政區域的污染糾紛,應由上級政府協調解決,或由有關地方政府協商解決。在他看來,作為東營市、濱州市的上級人民政府,山東省政府和其相關職能部門山東省環保廳對,被告對此次事件有協調解決的法定職責。

  12月19日,村民收到山東省農業廳的書面調查回復,該回復稱農戶種的土地位於濱州市沾化區造紙原料廠葦場內,而沾化區國土資源局提供的材料表明:該塊土地的類別屬於未利用地(其他草地)。

  據土地法規定,未利用地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以外的土地,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匯海公司所租賃的該地塊並未按照未利用地的用途進行使用。

  對此,房樹民稱,當地很多農田都“屬於未利用地”,是普遍做法,“此前一直都沒問題”。

  事實上,該地塊本身就是鹽鹼地。山東省農業廳稱,該地塊2011年以前為沾化造紙原料廠的葦場,2012年開始種植玉米、棉花等作物,長勢不好。2014年該地種植小麥2000多畝,2015年小麥全部絕産。2015年6月,濱州市農業局所組成的專家組調查就曾認為該地塊由於鹽鹼化程度較高,不適宜種植小麥,建議改種棉花等其他耐鹽鹼植物。

  董小榮表示農戶們事先也都知道那片地是鹽鹼地,在種地之前未對土地的含鹽量做過檢測,“有好多農戶種過東營的地,知道這種鹽鹼地如果有黃河水澆灌,也能長出稻”。

  農業廳稱,調查組到現場時,發現大部分地塊已絕産,稻田雜草叢生,小部分雖然有少量水稻,但産量較低,無收穫價值。據當地的檢測結果,該區域土壤鹽鹼化嚴重,若沒有充足的淡水資源,將會造成水稻減産或絕産。調查組由此認為田間水中氯化物含量過高,可能是致使水稻幼苗變黃、枯萎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調查組還提出,農戶放棄管理也是造成水稻絕産的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