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説,過去十多年,工資實現了較快增長。但果真如此嗎?
數據顯示,近兩三年,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勞動報酬佔國民總收入(GNI)的比重雖然從2008年的48.5%回升到2013年的51.1%,但並沒有達到歷史高點,2000年為53%,1994年為54.6%,甚至在80年代中期,這一比重曾高達60%。
好一個“較快”增長,專家的語言藝術真是杠杠的。
按理説,發展成果理應人民共用,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如今既然經濟發展了,為什麼不能給老百姓多漲點工資,多增加些獲得感和幸福感?
再説了,現在經濟處於下行期,消費成為發展重要動力,國家一直提倡擴大內需,消費升級,提振經濟,可是各地又在紛紛降低工資漲幅。這不是互相矛盾嗎?
工資為啥漲得慢?
從長週期看,改革開放初期至今,我國勞動報酬長期在世界處於偏低水準的狀況沒有改變。雖然本世紀初曾有過曇花一現般的較快增長,但由於過去欠賬太多,基數太小,又沒有在總體分配結構上進行調整,只能是相對、短期和補償性的,工資上漲缺乏後續的制度性保障。
近幾年經濟發展換擋變速,許多行業發展面臨困難,在高速增長期被掩蓋的粗放發展問題,如今一一顯現,成本高,效率低,而本該繼續上漲到合理水準的工資,反而成了“替罪羊”,上漲的勢頭生生被按了下來。按照工資漲幅要與經濟運作主要指標相銜接的説法,如今的現實合理性也沒有了。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