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養老院要經過排隊輪候評估 羊城晚報記者 周巍 攝
羊城晚報記者 李妹妍 實習生 羅中 通訊員 印銳 廖培金
“廣州市老人院目前有198位老人線上輪候中,最高峰時同時有600多個人在排隊。”7月20日上午,在工作間歇,廣州市老人院副院長劉聯琦隨手打開了廣州市公辦養老機構入住評估輪候網上辦事平臺(以下簡稱“輪候平臺”),查看當前輪候人數。
這是近期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根據早前媒體報道,目前輪候平臺線上輪候人次已超3000人,而六家仍在建的公辦養老院的輪候人次亦超過了2000人,由此引發輿論對養老院是否“一床難求”的擔憂。
面對羊城晚報記者的提問,劉聯琦肯定地表示,不存在“一床難求”的情況,在過去兩年多時間裏,有472位老人通過輪候平臺入住該院,“從這兩年的經驗看,在輪候的老人最遲一年半也能住進來。”
隨著“銀色浪潮”的到來,養老越來越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目前廣州市公辦養老院的入住情況怎麼樣?廣州養老的真正“困局”何在?出路又在何方?
孤寡老人一個月可入住
“一開始沒有打算讓我爸去養老院,但他居然背著家裏人自己去了養老院察看,回來就讓我們把他送到那兒去。”和往常的週末一樣,廣州市民王女士提著水果和便當來到廣州海珠區社會福利院,看望在這裡頤養天年的父親。
架不住父親的數次請求,在考察了好幾家養老院後,王女士為父親選擇了離家較近的海珠區社會福利院,在輪候平臺進行了登記。很快,王女士就接到了輪候評估的通知,“我爸手臂有點兒殘疾,被劃分到了優先通道,沒幾個月就入住了。”
不過,和王女士父親走優先通道的幾個月輪候相比,廣州市民趙先生的母親在普通通道中等待了近兩年。
2014年年初,趙先生就在媒體上看到了公辦養老機構輪候平臺的報道。他在輪候平臺上為母親申請了兩家養老院,“等了快兩年,去年底才接到評估通知。”
這與輪候平臺的數據大致吻合。記者登錄輪候平臺查詢發現,當前三個輪候通道排隊的人中,特殊通道6人、優先通道64人,普通通道則高達3294人。
事實上,多家公辦養老機構負責人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作為履行政府保障托底職能的養老機構,工作重點在首先保障特殊通道和優先通道人群的養老需求,因此,這兩個通道的週轉期較快。
“越秀區所有三無孤寡老人,只要需要入住養老機構的,沒有問題的一個月就能住進來。”越秀區東山福利院院長汪世灝稱,除了患傳染病等按規定不適宜入住養老院的情況外,在該院特殊通道和優先通道輪候的老人基本能保證全部進來。優先通道的一個季度內能夠進來。
據悉,在建的六家公辦機構的輪候總人次已經高達2785名。“這樣可能會有‘一床難求’的印象,但那些輪候在建養老院的,多半排隊觀望,肯定都不是有緊急需求的。”汪世灝肯定地説。
廣州市老人院副院長劉聯琦則告訴記者另兩組數字:該院1200個床位,85%以上都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該院每年約有100多個床位空出來,反映到輪候平臺上年均可消化約150多人次。
207人輪候僅31人入住
“從2014年1月20日實行老人入住輪候制度至今,我們先後辦理輪候老人207人,最後實際入住的有31人。”廣州荔灣頤樂園園長張家奇介紹,該園平均每月辦理輪候人數僅7人,篩減未入住輪候名單176人後,實際的入住率僅有15%。
在張家奇看來,這一方面是由於相當一部分老人在評估後決定放棄床位。“他們大多是抱著先排隊的心態,真正通知其進行評估時才會考慮是否入住。”另一方面,園方認為,評估系統固有的流程設置也直接導致了床位週轉極慢。
“這個工作系統是出於保證公平的考慮,只有先做好第一個床位的評估,等其回復來或者不來,才能進行下一個的評估。”頤樂園負責人之一彭燕飛告訴記者。
每一個床位的評估期是五天,有些比較乾脆的,通知過來評估之後,兩三天就回復説不來了,有些卻要和家屬一再商量,“雖然是規定五天評估期,但人畢竟是彈性的,老人説兒子出差還沒回來,稍等兩天行不行,我們也不能説不行是吧。”她無奈地告訴記者,該園平均每月只能辦理七個輪候的老人入住,“這只是辦理評估,實際上入住的還沒有這個數,床位週轉極慢。”
3200多床位陸續投入使用
“廣州市現有養老機構主要分佈在荔灣、白雲等區,佈局不夠合理,且民辦養老機構絕大部分是租賃場地運營,缺乏穩定性。”廣州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廣州已于2014年出臺了《廣州市養老服務機構設施佈局規劃(2013-2020)》,至2020年,廣州市將共規劃53處養老服務機構選址。
據了解,2013年已動工在建地塊7處,近期(2014-2016年)用地19處,其中10個已獲審議通過;而遠期(2017-2020年)計劃用地則為27處。
近期備受輿論關注的廣州市第二老人院,正是2013年已動工在建的七處地塊之一。
“該項目原選址用地涉及基本農田無法落地,2013年1月重新選址,位於黃埔區九龍鎮鎮龍村。”廣州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新選址地塊包括了水庫、山地、林地、苗圃場、養殖場、水泥預製件廠、化工廠以及飛地,徵拆工作的難度極大,至2015年底才基本完成交地手續。
2015年9月辦妥《國有土地使用證》,完成了項目用地手續後,今年先後領取了《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林木採伐許可證》。目前,該項目已全部完成工程勘探鑽孔,完成90%以上的樁基礎施工,正全面鋪開施工。
記者採訪了解到,廣州正在著力推進“1+5”公辦養老院新建,目前黃埔區蘿崗福利院、南沙區養老院兩個項目主體工程已完成;而在“1+6”公辦養老院改擴建中,白雲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黃埔區老人院、番禺區福利院、增城區養老院四個項目主體工程已完成,六個項目共涉及3200多張床位將陸續投入使用。
“公建民營”或是出路
事實上,養老床位總量不足已經不是廣州市養老機構領域的最突出矛盾。
廣州市民政局向羊城晚報記者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底,全市養老機構床位5.3萬張、每千名老人床位數38張,比2012年初分別增長70.9%和52%,遠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準,提前五年實現《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的35-40張目標。
“從目前3000多人次仍在輪候的數據來看,如果在建項目如期完成,明年的公辦養老床位存量都已經能滿足排隊的需求。”廣州市福利服務協會原秘書長鐘仕雄認為,隨著空巢、隨遷、失獨、高知等大量新老人群對機構養老需求的快速增長,高品質的養老服務有效供給的矛盾將更加凸顯,未來重點在抓好養老機構的管理品質和服務水準。現在建的公辦養老院,未來方向是“公辦民營”走社會化管理服務道路。政府可以通過統一建設養老機構,由民間經營者以競投或承租等形式來解決民辦養老機構用地不穩定的問題,或者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招標遴選專業服務組織為老人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或機構養老服務。
“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需要明確幾個關鍵問題,向誰購買養老服務?能夠購買哪些服務?購買服務有哪些具體方式?如何把握服務的採購範圍和規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盈華認為,當前各類養老機構和服務設施眾多,機構規模大小不一、服務層次參差不齊。在評估民辦養老機構資質方面,政府應當建立社會養老機構資訊管理與服務評估系統。
事實上,在民辦養老機構層面,也已經開始了資訊平臺的嘗試。
“這是一個全國範圍內的養老床位交易系統,計劃對接全國所有民辦養老機構的床位和服務資訊,目前正在將中國區的運營中心佈局到廣州。”上海五福集團中國區運營中心行政總裁朱文碩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通過這個交易系統,老年人可以方便地查詢到全國各地哪有養老院、服務品質如何、還有多少床位。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