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廣東、湖南等地先後推行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緩解當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讓患者就近得到高品質的診療。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受到公立醫院抵制、醫生缺少積極性、監管陷入盲區等因素影響,多點執業政策在基層遇冷,而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的醫生“走穴”生意紅火。
暗地走穴無人問
2015年,湖南省衛計委下發《湖南省醫師多點執業實施辦法》,在全省範圍內全面推開醫師多點執業。符合相關資格條件的醫師,均可在省內多家醫療機構行醫,具備多點執業資格的醫師只需向第一執業醫療機構書面報備,在與醫院協商一致後即可開展多點執業。
半月談記者在一些公立醫院調研發現,現在很多醫生還是熱衷於走穴。湖南一家三甲醫院的蔡醫生向記者透露:“醫師多點執業本是一項工作權利,但這項權利並沒有得到公立醫院的尊重。我們醫院暗地走穴的不少,敢跟醫院説的卻沒有。很多醫生被一些市級醫院請過去做高難度手術,比如腫瘤手術、介入手術等,一般跑場費至少是7000元以上,教授的跑場費至少是1萬元以上,但這些事跟自己所在的醫院説不得,都只能暗地裏做。”
蔡醫生説:“如果按規定跟醫務部備案,説要去外面給人家做手術,一旦傳到醫院領導或者是科室領導的耳朵裏,絕對整死你,所以大家都是偷偷地做。”
一位公立醫院負責人解釋,越來越多民營醫院請公立醫院的醫生走穴行醫,這讓公立醫院的管理者憂慮,一是擔心辛苦培養的醫生會流失到收入更高、工作環境更好的民營醫院去,二是不滿醫生把本職工作放到一邊,去給民營醫院“幹私活”。
業內人士指出,衛生管理部門放開醫生多點執業,給缺乏優質醫療資源的民營醫院帶來了活力,但難免觸動公立醫院“大佬”的利益。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