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最低點位置比所在路段下游河道還低,下沉路段的排水成了大難題。“道路積水基本當天就可以迅速排除,快點幾個小時就能排完,但橋區積水很不好排,要先用水泵抽上來,再排出去,而且抽的同時,積水還在漲。”王瑞強説。
遇上大暴雨,整條路上的積水都以立交橋下沉點為中心,“抽不及,四處的水像江河一樣涌過來。”王瑞強介紹,水泵的出水口被放置在輔路上的下水井蓋處,“很多下水管道被淤泥和垃圾阻塞,尤其是排水量特別大、壓強迅速升高的情況下,沉積物更多,塞得更死,很難疏通。”於是,排水工人們不得不頻繁更換出水口,邊排水,邊清淤。
如果按照50毫米/小時的降雨量計算,永定門橋路段的降雨總量應該在5000立方米左右,橋下積水大概是100米長、50米寬、1.5米深,立交橋泵站的實際抽水能力為4立方米/秒。“從理論上説,半小時應該能抽完。”王瑞強計算。
但7月21日那天,排除積水用了近3個小時。“路橋周圍都是硬化道路,綠化帶滲水能力有限,除了路段積水外,立交橋附近區塊形成很多徑流,都往橋下走,積水量完全超出我們預料。”另外,泵站抽水能力不足,排水管網阻塞等原因也使排水效率再次降低。“抽出來,排不走,再次形成積水。”
“十幾年前,就有專家提醒説,下沉路段要建立截水設施,或者建排水渠和蓄水池,防止積水。”曾參與北京排水系統的設計及建設工作的邱元,對1998年的一次研討會記憶猶新,“當年全國洪水氾濫,有專家提出,如果北京大量降雨,下沉路段排水就是最大隱患。”
當時,曾有專家繪製了排水設施規劃圖,並計算出了預算資金。“全北京的下沉路段都算上,最少也要幾千萬。”然而,此事不了了之。
“關鍵還是大家都抱有僥倖心理,想著北京降水量一直不大,不至於為了偶然性事件投資太多。”邱元看到了微博上網友繪製的“北京積水圖”,“幾乎與十幾年前的專家規劃圖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