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於污染問題,傢具廠已被停水停電。 “企業整改,一點時間都不給,我又不是不買相關設備,只是當初沒有要求。”他埋怨説,由於自己的廠房是租的,手續不完備,辦理環保手續有難度。哪怕是幾十萬元的設備,他也願意購買,只是當地部門直接斷水、斷電,沒有週轉時間,他表示很難理解。
他還透露説,目前面臨停産的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一些生産污染較小、納稅較少的企業,並且多由外地人經營。
村支書
小企業“轉包”致污染
對於小村近年來遭遇的污染,麥朗村黨支部書記盧毅恒感同身受。盧毅恒説,自己在村中當村幹部24年,對村裏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然而,這些被村民視為“瘟神”的污染企業,在20年前卻是村民發家致富的“功臣”。
盧毅恒回憶,村裏開始引進工廠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麥朗村地勢偏僻,靠種植蔬菜和養魚為生,當時每戶村民每年收入只有幾千元。這些小工廠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涌入,後來越來越多小企業來麥朗村扎堆。現在龍江是廣東傢具重鎮,在麥朗村落腳的企業有六成以上是傢具企業,還有衛浴、五金加工等。這些小企業蜂擁而至,也的確給麥朗村的經濟帶來了新貌,村民們就業機會多了。截至目前,只有980戶、4000人左右的麥朗村,已經涌入106家小企業,主要集中在麥朗村振興路佔地430畝的西沙工業區。一度形成“污染企業在其他地方不能辦就往麥朗跑”的局面。
然而,最近3年來,企業污染問題卻突然嚴重。盧毅恒説,隨著廣東的産業轉移,一些小五金、小傢具廠,資金技術有限。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企業産品銷路和資金鏈條驟然緊張,人工成本上升,很多企業不得不關停。一些工廠的老闆趁機將自己工廠轉租給了別人。工廠轉包正是該村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