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戀愛是如何做成一門生意的

時間:2011-05-10 14:31   來源:解放日報

  ●無論任何社會,作為人只有找到另外一半,人生才能完整。由此形成一種文化産品、體驗産品,即所謂的“戀愛經濟”,在今天非但是合理的,而且並不突兀。

  ●現在是優秀的男生不懂戀愛,優秀的女生又不小心錯失了戀愛。因為大家都很木訥,這些年輕人還沒有在人生的過程中學會戀愛,了解何為愛的藝術。

  ●主持人:記者 支玲琳

  ●嘉 賓:顧曉鳴(復旦大學教授、上海群眾文化學會副會長)

  解放觀點:剩男剩女在成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在創造巨大的市場價值。近日有消息傳出,以“世紀佳緣”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婚戀網站即將赴美上市。把戀愛做成一門生意的,還有時下形形色色的電視相親節目。居高不下的收視率,讓各大衛視賺得盆滿缽滿。一時間,似乎全中國的適婚男女都在相親速配,而很多人則想從這“戀愛經濟”中掘得一桶金。怎麼看這種現象?

  顧曉鳴:最近幾年,是社交網站大發展的時期。國外有推特、臉譜,國內的人人網幾天前也在美國上市了。關於人的社會性、社交性,是很深奧的哲學命題。如西麥爾所説,研究社會就是研究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各種形式。這種交往的發生,是有價值的,而且它能夠變成金錢。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對社交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其實人與人之間最本原的社交,就是男女之間的交往。因為人類生來就不完整,是雌雄分體動物。無論任何社會,作為人只有找到另外一半,人生才能完整。所以,婚戀網站作為一個仲介公司,幫助未婚男女做搜尋配對,正是看到了市場的內在需求。同時,由此形成一種文化産品、體驗産品,即所謂的“戀愛經濟”,在今天非但是合理的,而且並不突兀。我們看《詩經》、少數民族對歌、探戈舞蹈、波蘭舞曲,其實表達的主題都是男女的交流和互尋。放眼古今,由此産生的文學藝術作品本質上都是戲劇化、遊戲化和節目化的表現,並造就層出不窮的“愛情”文化産品。

  解放觀點:婚戀可以作為商品進行開發,進而産生市場價值,這難免會讓人産生庸俗化、娛樂化的憂慮。

  顧曉鳴:有些相親節目,不排除有追求眼球效應的成分,娛樂性部分已經超出了探索婚姻、家庭的本義。但我認為,只要這些節目不是真正的惡俗,違背一般人類道德,而是讓人們對愛情、婚姻、家庭有所開竅,還是應該給予理解,或進行積極的文化批評,使之辦得更好。其實這些節目最主力的收視人群,是一些中老年女性。她們這輩人,很多人的婚戀過程是受壓抑的。年輕時候羞羞答答,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談情説愛;婚後也是一本正經,夫妻間沒有幽默、調侃。於是,婚姻就變成了帶孩子、做家務,直到終老。所以現在有這樣的節目出來,她們在看的同時,也會對婚姻重新審視和體悟,提升對兩性關係、家庭經營的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代際相互體悟的一種傳播形式。

  至於相親節目,我們不要把它當成是一個婚姻介紹所,其實它就是一個大眾媒體的娛樂平臺,同時也面向社會提供廣義上的 “愛的教育”。這種體驗,是文化的附加值、情感的附加值,在今天社會是有需求的。而且通過傳播、流轉,它還會進一步增值。對於普通人而言,即使成了夫妻,如果沒有這些領悟,婚前婚後、五年十年可能也就這樣過了。但有了這些感悟,也許會過得更好、更默契。這就是這類節目增值的部分,對此我們不要庸俗地理解。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